近日,由贵阳孔学堂十余名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的考察团走进绥阳县409“三线”遗址、双河洞景区、黔北粮仓、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清溪峡景区等地,领略自然风光,体悟民俗乡情并开展文化交流,近距离感受绥阳自然魅力和文化资源。
贵阳孔学堂作为全国首创、贵州特色、贵阳名片,自创办以来,是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聚焦教化、研修、传播三大功能的公益性文化机构。近年来,贵阳孔学堂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公共建设力奖、全国儒学社团先进单位、全省文明单位、贵州省全民阅读示范单位、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品牌、“送万福进万家下基层公益活动”先进单位等奖项和称号。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贵阳孔学堂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文化品牌和贵州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平台。
清晨,考察团来到考察的首站——409遗址。穿梭在一栋栋红色的建筑之间,大家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的“三线”故事,思绪翻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切身感受到“三线”建设者们的不易,深切体会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朱汉民感叹地说:“我对‘三线’建设印象很深,我的同事、同学、朋友很多都在这些地方工作过。‘三线’遗址让我们能够回忆起从60年代到70年代那一段令我们非常难忘的历史。来到绥阳县409遗址,我感到很惊奇,这些建筑保存得非常完整!”
绥阳因山而兴、因水而灵、因诗而名。阡陌纵横的土地、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凝绿叠翠的森林、溪流潺潺的清泉相互交融。“惊魂巨石尽天功,七亿年前太古宫。一自水帘浓翠下,祥云步步御清风。”在双河洞景区,溶洞内形态各异的石笋、石柱、石芽,洞道内纵横曲折,钟乳石如星罗棋布散落各地,拨开洞内飘渺的水雾,神奇魔幻的溶洞奇观与诗歌开始对话,“自由洞”“始于花开”……洞内自然奇观与诗歌文化的充分融合让考察团惊喜连连。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朱汉民在参观双河洞景区后不禁赞叹:“我认为在这么美丽的自然资源上肯定产生了非常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绥阳是中国诗乡,我想这里一定是文人辈出,果然绥阳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人,到了现代还有很多农民诗人、民间诗人,绥阳是一个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方。”
在清溪峡,画舫轻摇水面绿,碧空如洗云飘舞。绿树青山绵延如画,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恐龙出洞、观音卧莲、独占鳌头、猴子捞月、老鹰嘴、绵羊饮水等诸多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奇观纷纷被记录在孔学堂的学者心中。“只有一个‘清’字就够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胡晓明更是现场作出“十二弯弯背后通,清溪峡谷郁葱葱。车行翡翠屏风里,人在范宽图画中。”的优美诗句。“这里不光山是那么青翠,水也像翡翠一样的,所以在我诗歌里面写道‘车行翡翠屏风里,人在范宽图画中’,整体表达了绥阳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地方,我想我以后还会回到这里……”
“这里的山水像绘画一样,刚才我讲的“人在范宽绘画中”,这样美好的风光和诗歌融在一起,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品种,就叫做‘诗画合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诗歌、把绘画、把美丽的山水和美好的诗意美妙地结合了起来。希望绥阳的一山一水能够走进各地人们的视野,她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胡晓明说道。
走进绥阳县省级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一件件古朴的农具展品、一个个浸满岁月的老物件穿越了历史,传递着传统农耕的浓厚气息和悠久的文化根脉,唤醒了人们心中的农耕文化记忆。
“没有农业、没有农耕,就难以谈得上中华文明,一代代的中国人通过农耕的生活方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通过这个博物馆可以想象先民创业之艰难,他们和大地打交道,用自己的双手劳作生活,在劳作的同时又写了很多辉煌的诗篇,又创造了很多文化文学的成果。”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兼荣誉院长张新民在参观考察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后表示。
两天的行程,让考察团的专家们对绥阳文旅产业、“三线”文化、诗歌文化、研学资源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考察团一行认为,绥阳县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丰厚,希望在进一步做好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借助本次考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交流合作,不断推动文化、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文促旅,提升绥阳对外影响力,为贵州的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原标题:孔学堂专家一行莅绥考察
来源:中共绥阳县委宣传部“绥阳发布”2024-08-22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