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悟道》演出剧照
作者:成荣蕾
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剧情设置既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又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陈泽恺执笔编剧,中国话剧协会副主席钟海执导,贵州京剧院院长侯丹梅担任艺术总监。讲述王阳明因诤谏,受宦官刘瑾加害而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从“杖刑贬逐”“长亭送别”“亡命天涯”“荒山瘗旅”“龙场悟道”“讲习布道”“此心光明”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叙述阳明在贵州悟道成道,创立心学体系的过程,深入挖掘阳明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戏曲提升与创新不仅只是形式,更注重内涵,对于戏曲作品来说,两个小时内要演绎王阳明的传奇人生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但是编创更高的目标是触及圣人的心学思想,用京剧的语言阐释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同时,要求通俗化叙述阳明心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和要义精髓,既要有学术高度,又要以当代视角诠释和弘扬阳明心学的精髓要义。
该剧是贵州京剧院历时近30年,前后改编3版后搬上舞台的复排剧,1995年推出了第一版《龙岗悟道》,2018年创排第二版《王阳明龙场悟道》,2022年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贵州京剧院经过再一次调研采风、剧本修改、舞美创新、新编唱腔等一系列的大胆创新,精心打磨推出新剧《阳明悟道》。饰演王阳明的冯冠博曾在采访中说:“《阳明悟道》演出的最大难点在于哲学思想的舞台艺术呈现。”以京剧艺术的方式反映阳明心学的深邃内涵,该剧结合了时代背景,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民族元素,吸取了传统精华,主题的深刻性、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向深开掘,体现了剧本结构逻辑的严谨性。
在此剧编排中主创团队注重对中华戏曲传统精神与审美本质的继承。在创排之初将该剧定位为“新京剧”的创排理念,主创团队精准把握阳明心学的精神内核,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阳明心学的形成也是王阳明历尽磨难的过程。在全剧全景式交代了阳明心学历程的基础上,强化“长思顿悟”的情感表达,巧妙地设计浓墨重彩地演绎“龙场悟道”这一王阳明人生的特殊时期,既遵循历史也符合阳明心学从形成到实践的逻辑,这一幕无疑成为全剧的高潮,现场观众为之震撼和动容。
“驿树雨声翻屋瓦,龙池月色浸书床。他年贵竹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以一曲《夜宿汪氏园》为序拉开了阳明文化与京剧美学的序幕。该剧遵循以歌舞演故事的本体化特征,在舞台美术上充分呈现了贵州独特的地域风貌,青山峻岭、碧水涟漪、云雾缭绕,在形象塑造上注重人物的造型美,在民族写意美学观的指导下,创排融入苗族舞蹈,在“四十廷杖”“书院讲学”等段落,充分利用“打花棍”“群舞”营造宏大、壮观的戏剧场面。音乐上,全剧中心的唱段采用京剧二黄、反二黄板式,在保持京腔京韵本体特色的同时,突出京剧行当声腔和流派声腔的丰富性,在声腔表现上以戏曲程式性为基础,糅进了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山歌、民歌,革新了京剧新的韵律之美,音乐素材上选用了古琴曲《平沙落雁》、昆曲《牡丹亭》的元素,融入具有浓郁地域元素的贵州苗族飞歌,伴奏乐器大胆地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小提琴、圆号、长笛与京胡、琵琶、古筝交融混奏,极大地丰富了乐队的表现力,增加了剧情的感染力。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征高度传承着中国古代美学的特征,千百年锤炼而成的戏曲美学与表演身法相得益彰,《阳明悟道》共7幕,起承转合主线明晰且主题突出,演员塑造人物形象艺术手段丰富,“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表演鲜明,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主角以老生大文戏造型塑造了阳明先生厚重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段精致精美,极大发挥剧种行当的传统魅力以及演员表演特色优势,在气韵上遵循古典之美,在眉宇间让今人会意古典人物心声,将人物塑造得淋漓尽致。
此外,演员们深悟龙场“悟道”文化故事精神内核,透过人物思想特点塑造人物,突出强化人性的力量,戏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诠释了鲜活厚重理性睿智的阳明先生形象、忠肝义胆的侠女丽娘、罄竹难书的奸阉刘瑾等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完美地避免了人物的脸谱化、同质化、僵硬化,同时注重平衡性和情感的内敛性,对人物塑造细腻的肌理真实感拿捏有度。
“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时光沉淀了“知行合一”,贵州京剧院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以当代视角诠释和弘扬阳明文化,既是贵州对这段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传统文化与京剧艺术相融的诗意之美的创新表达。
(作者系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研究员)
原载:《贵州宣传》
转载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动静” 2024-08-24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