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贵州》 | 叶小文:贵州大山里走出的精气神

发布时间: 2024-08-29 浏览次数: 16

作者:叶小文


人物简介:

    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等职。


    提要:新时代的贵州精神,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绿色发展的脉络气息、科学发展的探索实践、后发追赶的贵州精神。

 

    读懂天下贵州人,读懂贵州精气神!贵州人姓“贵”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贵州人贵在精气神,第二是让贵州精气神气贯长虹。

 

贵州人贵在精气神

    贵州,是一片红军用鲜血染红的圣土,困牛山困不住,青山处处埋忠魂。贵州,也是一片人才辈出的热土,困牛山困不住,扬我贵州精气神。

    困牛山百壮士,惊天地泣鬼神,是革命战争史上的千古壮举。193487日,红六军团奉命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转战赣、湘、桂、黔四省份,红六军团先后突破四道封锁线,于107日进至贵州省石阡县甘溪地域,陷入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红六军团第十八师第五十二团为掩护军团主力突围,将敌军诱至石阡困牛山地区,与敌激战三昼夜,掩护军团主力成功突出重围。坚守困牛山的100多名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冲锋。但面对被胁迫走在敌人前面的当地群众时,他们为了不伤及人民群众,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集体跳下几十米高的悬崖。

    贵州人贵在精气神。我想举3个例子:“挣扎出来的一棵草”“冒出来的一棵草”“日鼓鼓(贵州方言,形容倔、认死理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贵州人”。

    古代,从贵州大山里,挣扎出来的一棵草。

    这棵“草”就是王阳明。王阳明立言、立功、立德,皆居绝顶。习近平总书记说:“王守仁(王阳明)曾经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这方面还是很有优势,希望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索。”我按这句教导,再次访问了贵州的龙场。龙场如今已是鸟语花香之地,而在王阳明的时代,却是条件极其险恶之地。王阳明因得罪大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在王阳明赴任龙场驿丞路上,刘瑾派出杀手追杀王阳明。尽管遭遇种种险境,王阳明最终还是到达了龙场。

    一天夜里,半睡半醒间的王阳明感到好像有人在与自己对话,他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忍不住从床上跳起,并大声呐喊,这便是有名的“龙场悟道”。从此在王阳明顽强的个体生命中,诞生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阳明心学。

    当代,从贵州大山里,冒出来的一棵草。

    我在北京的贵州朋友很多,戴秉国是其中之一。我看了他的回忆录,其中的第一章叫《走出大山》。当年戴秉国出生在贵州铜仁一个极为偏僻的村庄里,为了读书,要光着脚(因为买不起鞋)走几百里路。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仍坚持去乡村学校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考上了四川大学。一开始没有钱去成都上学,后来他千方百计凑齐学费并顺利从大学毕业。我读他那本书的时候特别感动,那一年他是怎么参加高考的?那一年他是怎么走路走出来的?家、家、家,贵州是他的家。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就这么一棵“小草”,成了我们国家著名的外交家。我记得当年“南海仲裁案”时,戴秉国在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上演讲指出:“不过是一张废纸。”我问他是谁叫你说的,他说:“就是我说的。”说得好。他不愧是从万山丛中走出来的,号称“中国的基辛格”。

    从大山里走出的日鼓鼓的贵州人。

    其实,历代从大山里走出许多“日鼓鼓的贵州人”,王志纲的《日鼓鼓的贵州》这篇文章的反响很好。现在国内讨论得很热闹的就是中美关系,和中美关系有关的龙世昌、龙永图、戴秉国、任正非,都是“日鼓鼓的贵州人”。任正非喜欢说上甘岭精神,龙世昌就是在上甘岭战斗中用胸膛顶住爆破筒的战斗英雄。任正非、龙永图这些当代的贵州人,都是很有精气神的。谁不说自己家乡好?尽管我们贵州过去曾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境况,但我赞成王志纲的说法,“一旦从山旮旯里蹦出来,就是怪才、奇才、鬼才。”

 

让贵州精气神气贯长虹

    “贵州多山。山,阻隔了和外面的世界的沟通,很多人一辈子都被山所阻隔,永远走不出来;还有一类人,则被山赋予了超群的想象力,他们迫切地想要去看看山那边的世界。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人的胸怀和想象,这种想象力足以穿透时空。”王志纲说得好。但关键是如何让贵州人走出大山?如何让贵州精气神气贯长虹?

    清代诗人赵熙有诗云:“绝代经巢第一流,乡人往往讳蛮诹。君看缥缈綦江路,万马如龙出贵州。”贵州的路是破局的关键。

    我曾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愿山里娃“万马如龙出贵州”》的文章,为今天的贵州叫好:“抓交通、抓教育这两板斧,精准扶贫,连根拔穷,是久久为功的硬功夫、实实在在的大手笔。”来年沿着贵州的高速路,会走出多少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优秀人才,走出多少个戴秉国、龙永图、任正非呢?行路不再难,大桥攀云天。超级大桥如何改变贵州?我们都知道贵州没有平原,到处是山,而改变这种情况的奥秘,就隐藏在一座座世界级大桥背后。

    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截至2020年底,贵州的交通建设者在喀斯特高原上架起2万余座公路桥梁,创造了数十项世界第一。世界高桥前100名中,近一半在贵州。“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代代桥梁建设者们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不懈奋斗,把历史上“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贵州,建成了畅通无阻的“高速平原”,打造了数量多、类型全、技术复杂、难度极大的“桥梁博物馆”。贵州在世界桥梁发展史上不断创造和书写的诸多奇迹,成为贵州后发追赶、跨越发展的生动缩影,为中国改革开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懂天下贵州人,读懂贵州精气神。新时代的贵州精神,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绿色发展的脉络气息、科学发展的探索实践、后发追赶的贵州精神。希望大家以新时代贵州精神聚合加快发展的磅礴之力,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让贵州精气神气贯长虹。


来源:《当代贵州》2024/35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