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范同寿
人物简介:
贵州贵阳人。历史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出版有《贵州简史》《贵州历史笔记》等著作10 余部。
提要:秦始皇修建的五尺道,揭开了贵州道路开发的序幕。
或许因为秦王朝存在的时间过于短暂,研究贵州历史的学者们,对秦朝时的贵州情况几乎都是一笔带过。其实,在秦王朝统治期间,贵州高原已经纳入了封建国家的版图,中央政府的许多措施,在贵州同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之时,并没有让贵州成为例外,这一点是有许多史事可以佐证的。《史记·西南夷传》中有这样一段话:“秦时,命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由此可见,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应是秦王朝推行郡县制计划的一部分。
看一下秦帝国的版图就会发现,秦朝时的贵州地区早已不在化外,属于西南边疆之内地。当时的情况是:夜郎之北有巴郡、蜀郡,东有黔中郡,南有象郡,除夜郎的中心腹地外,其他地区全部分属以上四郡管辖。秦朝巴郡的管辖地北面至川南,西至今贵州赤水一带,东、南两面抵乌江。鄨县为巴郡的辖县,今遵义市市区、绥阳、桐梓、仁怀都在县境内。蜀郡的北面也抵川南,西面到云南的镇雄,东面至赤水、息烽一线,南面抵六冲河,包括今贵州的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等地区均在其辖境内。黔中郡原来就有,属于重置的旧郡,今贵州的印江、沿河以东,思南、江口以北都属该郡辖境。象郡的郡治在今广西,今黔南独山、荔波一带归属的毋敛县,黔东南锦屏、黎平、从江归属的镡成县,应是它的辖县。
历史上,行政建置的区位变迁并不少见,但像夜郎游移范围如此大的却不多。石阡位于今贵州东北,安顺则在黔中偏西。百余年间,搬了几百公里的家,这除了证明古夜郎势力和影响之大外,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关于秦汉统治者治黔方略的思考。
最早记录贵州与外界交通的历史文献是司马迁的《史记》,但《史记》只记述了庄蹻率军远征从水路进入贵州,再经陆路入滇的史迹,并没有介绍贵州的古代道路情况。庄蹻本人也只是将贵州作为途经地,没有像他在云南那样留下筑城修路之类的遗迹。秦始皇要将他的郡县制推及到西南地区,要派遣官吏去进行管理,随时予以监控,只有修路才能办得到。于是他下令修建从四川经黔西北至滇西的道路。这条路宽仅5尺(合今3市尺),历史上称之为“五尺道”。
五尺道是贵州境内已知的由官方规划并投资修建的第一条道路,在贵州交通发展史上有着极不平常的地位。这条路起于四川宜宾,由云南盐津、昭通入贵州,经毕节、威宁,再入云南宣威,终于曲靖,全长2000多里。
先有人行之路,后有官修之道,大概是古今道路建设的常理。秦始皇的五尺道同样是在自然形成的民间商道基础上建成的。先秦时期,人们已经用自己的双脚在川南、黔西北、滇西一带踩出了一条商旅便道,巴蜀商人及西南夷商人沿着这条商道同缅甸、印度等通商往来,络绎不绝。
五尺道的修建,满足了秦始皇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的愿望,加强了西南地区与秦帝国的联系。元朝至元年间,马可·波罗曾在这条道上留下足迹。这位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兼商人,从贵州威宁入云南昭通至大关,从大关骑行12天抵宜宾,沿途所见令他印象深刻。他在游记中就五尺道上所见所闻写下了“环墙之城村甚众”“其人形色虽褐而不白晰,然甚美,善战之士也”等生动记录。
秦始皇修建的五尺道,揭开了贵州道路开发的序幕。
来源:《当代贵州》2024/35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