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俊
今年“四·二三世界读书日”上午,“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网站终于在北京正式上线开馆了。这个网站是我负责筹划,并搜集整理资料图片建设的,有几位友人请我作一个“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的策划与建设过程,以及个人感想的介绍,古稀之年的人,容易健忘,于是把他记下来。
我原来准备建一个实体的阳明博物馆,由于选址、征地、经费等原因无法实施,于是就设想建成一个数字博物馆。2021年就开始构思,2022年8月,在“阳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上公开提出,得到与会专家的完全赞同。阳明先生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即知即行、知行并进。知而不行,不是真知。”有句俗话:“说有一丈不如做一尺;说有一尺不如做一寸。”我于2022年11月初就正式注册了网站,2023年就开始整理资料图片上传,这些资料图片的收集整理,事实上已有35年。保护阳明遗迹,考察、考证、研究和传承阳明文化,全凭个人的爱好、兴趣和热情,以自觉自信的责任感去做,不需要先得到哪一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与支持才去实施。我们不吹嘘是什么重大工程,是凭着对阳明先生的敬仰,完全是凭着一股热情在默默无闻地去做的。我深知努力并不一定会有成功,但不努力绝对不会成功。
“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原构思有10个部分,后经修改调整为7个部分。整个页面比较美观大气,网页上面中间的阳明先生像,选取阳明亲传弟子南康人蔡世新在阳明生前所画的像,这幅画像神清气爽,真实而有灵感,最能体现阳明先生的内心世界,得到阳明先生亲自首肯。龙场悟道是阳明思想的重大转折点,两旁选用修文龙岗山全景和修文王阳明纪念馆的图片作为衬托。
遗像、手迹、保护、传承窗口,选有部分幅图片滚动播放,作简单的展示。打开入口,每个部分都有两句阳明先生名言。
第一部分《著作遗珍》,是明、清、民国时期多个版本的阳明先生著述,具体包括:《居夷集》《传习录》《诗录》《别录》《语录》《要录》《良知同然录》《文粹》《文钞》《文选》《文录》《文录续编》《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先生年谱》《阳明先生则言》《阳明先生辑要三编》《阳明先生要书》《王阳明集》等刻本、印本,以及阳明手迹、画像塑像等。目前还收集有台湾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东京帝国大学、国立公文书馆等的珍贵资料,还有美国普林斯頓大学、哈佛大学等收藏的多部阳明著作刻本。其中上传的早稻田大学的藏本,是日本学者河住玄校对的,文献价值很大。入口选用《王文成公全书》首页和光绪五年贵阳阳明祠所刊刻《阳明先生辑要三编》刻板,这是全国独有的,非常珍贵,目前已经上传107份资料。
第二部分《朝臣友人》,既有同僚,也有友人。有杨一清、杨廷和、谢迁、李东阳、李堂、林俊等大臣,以及王琼、桂萼、席书、湛若水、黄绾、李梦阳、杭济、杭淮、陆深、储巏、乔宇、刘节、倪宗正、朱应登、顾东桥、罗钦顺等同僚和友人60余人所作与阳明相关的诗文。入口选用阳明好友湛甘泉画像,目前已经上传36份资料。
第三部分《史迹遗址》,有浙江、北京、河北、贵州、江西、江苏、安徽、湖南、福建、河南、山东、广东、广西等事迹,以及遗址、碑刻、摩崖图片等。有事迹文章100多篇,主要遗址250余处,图片400余幅,有部分鲜为人知的稀见史料。入口选用阳明先生悟道之地龙场阳明洞图片,目前已经上传104份资料。
第四部分《亲传弟子》,有浙中、黔中、江右、安徽、楚中、闽东、岭南、北方、江苏弟子等生平事迹。亲传弟子有事迹可查的近150余人,有部分是《明儒学案》中未记入的,如《王阳明先生年谱》中所记“黔中王门”弟子陈文学(宗鲁)、汤冔(伯元)、叶梧(子苍)三人,以及詹良臣、李惟善、李良臣、越文实、汪原铭、朱克明、钱凤翔黔籍弟子的事迹,是目前资料最丰富的。入口选用龙场阳明洞塑的“龙岗论道”群雕像,目前已经上传100人资料。
第五部分《学脉传承》,是明代、清代、民国后学的诗文、现代著名学者所撰与阳明文化相关的诗文。这些诗文都是明、清时期状元、进士、举人所撰,质量很高,内容丰富。从明嘉靖至民国,就有50多位学者撰有《阳明先生传》56篇,各篇传的侧重点和风格不同,非常有研究价值。入口选用阳明先生最早弟子徐爱的画像,目前已经上传103人的资料。
第六部分《中外研究》,有明代、清代、民国、近代的研究著作及文章,有日本、韩国、欧美等的研究文章。如明代有雷礼、焦竑、王士贞、邓元锡、李贽,清代有毛奇龄、邵廷采、万斯同、张廷玉、黄本骥、杨希闵等撰《王文成公传》《王阳明先生传》《王守仁传》等,都是对王阳明学术思想、生平事迹的再研究。特别是毛奇龄撰的《王文成传本》,有很多对阳明生平事迹的考证,纠正了《年谱》中不少的错误,补充了一些事迹,这些传记对阳明先生的学术、事功等评价各有不同。入口选用贵州省修文县举办“良知与和谐社会高端论坛”会场的图片,目前已经上传77份的资料。
第七部分《动态资讯》,主要是重要学术会议,阳明遗迹考察,重要讲座等简讯,中国出版书籍、日本出版书籍、韩国出版书籍、欧美出版书籍等。入口选用著名学者张新民、郭齐勇、张庆熊先生在龙场阳明洞会讲的图片,目前已经上传23份的资料。
其中有部分诗文、碑刻、摩崖,是早年实地考察时拍摄抄录的,是古籍文献上查不到的稀见资料,部分遗迹、碑刻、摩崖已经被破坏,当地文化、文博部门也没有的,文献价值非常珍贵。目前共上传550多份的资料,500多张图片。
我的感想是:要建好一个“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就要查找和拍摄很多资料图片上传,有好几位专家看了后给我说:“你这不是‘重大工程’,是一个难度极大和内容非常庞大的‘超大工程’,如果请一个单位来做,至少要组织一个三五人的团队、要花五六百万元才行。但无论如何做不了这么丰富,因为一些史料和摩崖碑刻,他们根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他们也不会花时间、花钱到全国阳明遗迹地去收集资料,拍摄图片。”我是一个无权无势的草根人士,没有一分公共资源的支持,要建一个“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其难度可想而知。没有公共资源,自己就筹钱搜集整理资料图片上传。就古籍文献来说,要分卷扫描、核对编号、调整裁减、处理上传,还是非常麻烦的,没有钱请公司做,我就自己动手做,近两年早上八点钟打开电脑,有时晚上十点以后才关电脑,每天工作时间达12小时。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眼疾动手术,视力不好,但他还是看了两遍,认为很有价值,帮助撰写了2000字的“开馆语”。
目前上线开馆,只是完成工作的第一步,今后还要投入经费收集整理资料图片上传,争取再用三至五年时间逐步完善。在明、清、民国学者相关阳明文化著作中,有诗、有文、有记、有传、有辞、有歌、有赋、有跋,有像赞,有摩崖,有碑刻,有拓片,有照片。有称其学术、事功、书法的,有反对其学术者,也有进行反驳者。要搜集“多元”的阳明文化内容,打造“多彩”的“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我不求做得最好,但力求做得更好。
任何学科都要以相关的史料为研究对象和基础,无史料犹如无米之炊,空言无补实际,研究、传承、弘扬阳明文化也是如此。新发现的阳明文化史料,有新观点和新见解,对我们会有新的认识,带来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促进阳明文化研究的进步。新史料的发掘,是推动阳明学研究历史的一大关键。多看一些明、清、民国著名学者的研究文章,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对借鉴和促进我们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帮助。
就《阳明先生年谱》来说,最早有杭州天真书院刻本,有罗洪先考订本、钱德洪修订本,李贽、周汝登、施邦曜等多个版本。对于《年谱》中的神化故事,阳明弟子欧阳德说:“不容以虚见虚,凑合此语也!”“种种神异,似亦可删,何为割舍不得也?”王士贞也批评《年谱》去采用一些野史。这些都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史料。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受到很多人的赞成。但也有一些反对的意见,如明代的陈建、顾宪成、高攀龙,清代的洪若皋、魏贞庵、顾炎武、张烈、陆陇其、劳史、彭定求、罗泽南、余廷灿的著作中多有批评,也有一些人撰写反驳的文章。总之,见仁见智,或同或异,体现学术发展与时代特征,折射文化变迁与社会面相。敢于质疑,才可能进步,才可能发现真理,才可能成功,这种争论的精神值得赞扬。
又如明、清时期在贵州任职的官员和经过贵州的官员学者,他们所撰的有关贵阳文明书院、阳明书院和黔西阳明书院、象祠,贵阳阳明祠和修文玩易窝、阳明洞、王文成公祠的很多诗文,是多部《贵州通志》和《贵阳府志》上都没有记载的,这对研究明、清时期黔中阳明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非常大的意义。
阳明文化新史料的发掘,是推动阳明学研究历史的一大关键。我要把从明弘治年间至民国末年的、沉睡在各类古籍文献中500多年共一万多部古籍之中的与阳明文化的相关史料挖掘出来,分类整理上传到“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中,使古籍文献史料“活起来”,让阳明文化的文脉传承下去。目前已经查了6000多部,有近600余人撰写有关诗文2500余篇(首)。这些明、清、民国著名学者的诗文,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对借鉴和促进我们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帮助。
“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建成开馆,是贵州龙场人在长期收集、整理、研究、传承阳明文化又一成果,展现贵州龙场人的精神和毅力。此数字博物馆将提供更多新的研究史料,是目前展示图片、资料、书籍等最为丰富的一个,它能弥补阳明文化陈列展览中的不足,将为专家学者,阳明文化爱好者及研学者提供方便,也是推动阳明文化各类资源的全球共享以及功能转化和有效利用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上线开馆前后,有42个单位表示祝贺,18个单位发来贺函,对数字博物馆的评价很高。
我作为一个普通阳明文化爱好者,所尽微薄之力筹资维修保护龙场阳明遗迹,收集资料研究阳明文化,所做的这些事情,不会抱怨,不怕孤独,扪心自问,无愧于心。虽然做得越对,活得越累,在做善事时就没有想到会有好报,做好事不是取悦别人,而是坚持自己的初心,不是每个人都看得到你的价值,得失看淡,自在坦然。我认为只要对得起人民给我的一份生活,对得起九泉之下的阳明先生,也就已经知足了。
龙场草根 杨德俊
2024年4月26日
来源: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