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伟 肖永明|书院制融入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如何传承与创新? ——关于大学书院制的对话

发布时间: 2024-10-13 浏览次数: 10

    近些年国内很多高校积极实行大学书院制,以期用“学院+书院”管理方式来化解当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作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以“传道济民”和“德育为先”为教育宗旨,以“经世致用”和“实事求是”为教育追求,以“师生共学”和“会讲辩论”为教育方式,对道统的传承、学风士气的培植和国民素养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以来,岳麓书院重视中西结合、古今融通,充分发挥古老书院的优势,积极应对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需求,开始实行“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十五年来,岳麓书院无论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还是在文化传播、社会服务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本次围绕书院教育精神、书院文化、书院人才培养、大学书院制和新文科建设等话题展开的对话,旨在为深化大学书院制改革,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与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杜华伟女士访谈肖永明教授


一、千年学府实施大学书院制的理念和初衷

    杜华伟(以下简称杜):肖院长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访谈!据我所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自2009年开始实行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核心的大学书院制,至今已经十五年时间。您作为学业导师和院长,对此一定有着真实深切的感受和系统深刻的思考。今天想请您谈谈现代大学教育对古代书院教育的传承、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经验、大学书院制的现实发展与未来愿景以及岳麓书院对您个人的影响等问题。

    肖永明(以下简称肖):好的,谢谢您的访谈。作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推行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核心的大学书院制的亲身经历者,我希望通过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回顾与总结,为正在实行与准备实行大学书院制的同行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同时,也希望我们共同推动书院研究,为当代书院发展提供更多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杜:提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冠以“千年学府”称号,而古老的岳麓书院在当代又成功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古代书院教育与现代大学教育结合的典范。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发展历程。

    肖:古代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它历史悠久,千余年兴学不辍。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建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颁书赐额,奠定了岳麓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的重要地位。王阳明、朱熹和张栻等著名思想家曾在书院传道授业,促进儒学的创新发展;以王夫之、左宗棠、曾国藩和郭嵩焘等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为代表的书院生徒,曾在这里研经读史,为他们后来的社会实践打下了扎实功底;谭嗣同、黄兴、蔡锷、杨昌济、蔡和森和毛泽东等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也曾在这里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新思想的洗礼。

    作为人才培养、理论传播和学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岳麓书院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都享有盛誉。1903年,在全国书院改制的大潮中,岳麓书院与由时务学堂改制的高等学堂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延续千年的岳麓书院从此开启了近代教育的新阶段。此后,经历多次变革,1926年在岳麓书院旧址上成立了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改为国立湖南大学。1950年毛主席亲笔题写“湖南大学”匾额,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1978年湖南大学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之一,并于1984年成立“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1986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正式恢复办学,招收第一批历史专业学生,1990年获得中国思想史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专门史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中国哲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两个硕士学位点。2004年湖南大学恢复设立“岳麓书院”机构,取代原“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2009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开始招收历史学本科生。到今天,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已经建立了历史学和哲学两个门类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以至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2024年开始招收哲学本科生。

    目前,作为湖南大学二级学院,岳麓书院承担着哲学、历史、文博以及考古专业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设有历史学系、哲学系、宗教学系和考古学系4个教学机构;入选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2011协同创新平台“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成立湖南省重点研究基地(机构)4个(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中国四库学研究基地、湖南省书院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湖南省重点学科1个(中国史);拥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10余个。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她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活着”的古代书院。可以说,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发展,就是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也是古代书院教育与现代高等教育完美结合的典范。

    杜:通过您的详细介绍,我们全面了解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前世今生。古代书院是一种既不同于官学又不同于私学的教育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目标、价值体系和人才培养理念。在古代书院基础上开展现代大学教育,就是要传承和弘扬古代书院教育精神,将传统书院优良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融入现代大学教育教学之中。请问古代书院有哪些优良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值得传承和弘扬?

    肖: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目前,我国正面临构建现代大学教育精神、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挖掘与弘扬传统书院教育精神和理念,可以为进一步促进现代大学教育提供重要文化资源。谈到古代书院的优良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人格培养。古代书院秉承“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强调“为学”与“为人”的统一,将生徒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个体人格塑造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书院山长和教师不仅仅以学识教授学生,更以品德修养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和成长。现代很多大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人格培养、重技能训练而轻道德养成的弊端,吸收借鉴古代书院教育理念对于纠正此弊端不无裨益。

    第二,师生关系融洽。交流密切、感情甚笃的师生关系是古代书院精神的核心。毛泽东曾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明确指出:书院教育“一来是师生感情甚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在古代书院,学生与老师朝夕相处,通过讲学、讨论、从游等多种活动与老师交流,在此过程中深受老师情感关爱和人格熏染。现代大学教育可以充分借鉴古代书院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营造宽松平等的氛围,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切磋商榷、质疑问难而取得共同进步。

    第三,实行因材施教。古代书院特别注重根据学生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设置课程和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禀赋、能力、兴趣,采取个性化的教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大学教育虽有班级授课制之限,但仍然应该关注学生的专业特色、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等特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使他们各自在自己的起点上不断成长进步。

    第四,注重学术创新。学术创新既是书院教育的精神内核,也是其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任何学术流派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形成,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唯有创新才会长久,唯有创新才有发展。当代大学教育应当借鉴书院教育的创新精神,通过变革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最终使他们实现有效的自我成长。

    第五,强调经世致用。古代很多书院重视知与行的统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经邦济世,岳麓书院走出的一批批读书人也都积极投身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是古代书院的教育追求。当代大学也应充分履行其服务社会的职能,将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重要的办学目标。

    杜:您刚才提到的书院教育理念与精神,确实值得现代大学教育吸收和借鉴。当然,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肯定不是照抄照搬古代书院教育的形式,而应该在深刻理解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在现代大学教育实践中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有效推动现代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大家都知道,会讲是传统书院教育的一大特色,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上的“朱张会讲”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不远千里自福建前来长沙与张栻切磋学问,两人在岳麓书院连续讨论《中庸》三天三夜,自四面八方而来的听讲者挤满了书院讲堂。他们两人学术观点虽有差异但思想却互有启发,而且结下了深厚的学术情谊。请问您认为书院会讲制度对现代高等教育有怎样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肖:岳麓书院自古就是一个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学术殿堂,“朱张会讲”开创了书院史上不同流派自由讲学、质疑辩论的先河。《礼记·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代书院会讲制度对现代高等教育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开放交流、取长补短,使不同学术思想在交锋中成熟与完善,使老师与学生在论辩中成长与进步,使不同学校在交流互鉴中创新与发展。当时两位学术大师进行的是一种跨地区学术交流,今天我们面对的是跨国家的文化交流,我们要推动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影响力。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为例,我们长期开设不同层次的多种论坛:立足湖南、影响全国、辐射海外的“岳麓书院讲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主讲,目前已进行到540多期。这一论坛面向社会大众公益开放,既为学术爱好者提供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拉近了学术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系列由岳麓书院教学科研岗教师主讲和主持,在促进学术研究、教师成长和书院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系列活动之一,岳麓书院和凤凰网还专门开设了“第五届国学大典人文讲会”系列,特邀“国学耆宿计划”“国学星斗计划”入选学者及海内外名家登坛,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此外,岳麓书院还有邀访教授讲座、朱张学者系列讲座、湖湘学人系列讲座等多种学术交流活动,这些都是对书院会讲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我们希望更多人在学习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成为中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与坚定践行者。

    杜:2005年我国内地开始实行大学书院制以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200多所高校实行大学书院制。这些高校涵盖了从“双一流”到民办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类型的学校,各学校开办的书院虽然在办学模式、职能分工、制度设计、运行方式等方面各有异同,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种样态:一是书院与学院并行的住宿制书院,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就是将所有本科生纳入八大书院;二是致力于拔尖人才培养的试验型书院,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就属于此种类型,其书院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学生需要通过竞争性选拔才能进入;三是针对某个专门群体设立的特色型书院,比如潍坊医学院2015年成立了济世书院和乐道书院,其目标就是培养德术双馨、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四是对新生实行集中管理的阶段性教育管理型书院,其学生大一期间统一开展通识教育,到高年级回归专业院系学习。您是否认为,作为接续了千年办学传统的岳麓书院,其书院制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肖: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作为奠基于传统书院的当代大学教育机构,它与生俱来就具有古代书院教育传统,所以更容易生发出大学书院制的文化基因和运行基础,因此也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我认为,这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开放包容的历史传统。岳麓书院自创建起便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前面提到的著名的“朱张会讲”就是不同学派自由辩论的典范。不仅如此,岳麓书院在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时,除开设经学、史学、国文外,还有英文、体操、物理、化学和生理等课程,这充分体现了岳麓书院吸收西学的先进理念与魄力。曾三次担任湖南大学校长的胡庶华先生,在他撰写的校歌中特别强调“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这既表明湖南大学坚持传承岳麓书院之古老传统,又注重学习西方教育之现代优势,为岳麓书院在当今开放办学指明了方向。

    第二,优良的传统文化熏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继承经典教育传统,设立的历史、哲学、考古以及文博等专业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熏染。岳麓书院目前有多个经典读书会,几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读书会团体,参与人并不限于本师门学生;岳麓书院在全校开设了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国学经典导读”,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书院还通过“三礼三祭”等活动引导学生知礼明礼、习礼达礼,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弘扬者和躬行者。

    第三,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传承古代书院会讲制度,从“千年讲坛”到“明伦堂讲会”、从“岳麓书院讲坛”到“邀访学者讲座”,以多种形式开展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2017年,书院成立了海外学术交流中心,与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汉堡大学、海德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等20多所海内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师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目前,书院还引进了一批名外籍教师及海归博士,他们多毕业于哈佛、牛津等世界知名高校。书院教师也大多具有海内外名校访学或讲学的经历。

    第四,独特的本科生导师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基于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古代书院教育资源,自2009年开始实施“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即书院为每个学生配备学业导师、生活导师、班级导师和学术兴趣导师。导师的教导与影响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时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制订人生规划,使他们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本科生导师制模式,可以为其他实行书院制的高校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五,完整的人才培养系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目前拥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社会活动、考核评价都有系统科学的规定。而且,书院的本科生不仅拥有四位导师,还可以与同门硕士、博士生一起开展学术交流,参与书院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为他们打下扎实专业功底、做好人生规划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

肖永明教授与学生交流


二、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杜: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于2009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到今年已经整整15年时间。请肖院长谈谈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有何特色。

    肖:“四位一体”就是我们本科生导师制的特色。其中,学业导师由自愿参加指导工作的教师提出申请,书院统一遴选确定。他们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业辅导。每次师生见面,导师都需要在《学业导师联系表》上签字,确认学生记录的学习情况。生活导师由品学兼优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担任,每人指导三四名本科生。生活导师与学生交流的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走访宿舍,也可以与本科生一起读书、登山、郊游。为了保证指导效果,生活导师需要定期提交工作总结,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实现个性化指导与帮助。班级导师由教师担任,负责一个行政班学生的整体学习、生活指导,避免学生因分属于不同学业导师而淡化了班级观念。学术兴趣导师由书院教师担任,对于那些善于思考、希望突破自我的本科生,学术兴趣导师会引导他们熟悉学术规范、了解学术前沿、增强问题意识、尽早开启学术研究。四位导师虽各有自己的职责,但他们之间又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为本科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情感依托和机制保障。

    杜:岳麓书院的学生太幸福了,刚入校就会有四位导师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据我了解,我们的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学业导师每两周与学生见面一次,每次持续一个小时,由学生填写《学业导师联系表》,导师签字后交书院统一管理,而且书院对学业导师和学生进行定期考评,对学生的考评还和综测成绩挂钩。请问肖院长,这种考核是否会造成师生额外的负担呢?

    肖: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如何对导师和学生进行考评,如何衡量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改进的问题。我们要求学业导师与学生交流频率不低于两周1次,每次互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学生要填写《学业导师联系表》并由导师签字,而且对导师和学生还要进行定期考评,这看起来好像会增加师生负担。但其实上,通过追踪调查,我们发现实施导师制后,本科生无论在入学适应、学术兴趣养成,还是在对班级和书院的归属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导师们也在此过程中受益不少,真正实现了“师生共学、教学相长”的教育目标。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制度,必须通过一定考核来保证实施效果,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好一定的度。通过对导师与学生的访谈、调研,以及对学生成长手册的整理,我们也在深层次思考以下问题: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和以人物为中心的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定位?学生应当如何处理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导师指导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如何形成合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深刻思考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细则,从而更好地发挥“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

    杜: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湖南大学所有专业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学长制,只有岳麓书院实行生活导师制。请问生活导师制有怎样的特殊优势?

    肖:大家都知道,导师制是由教师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等进行个性化指导。学长制是由品学兼优的高年级本科生辅助院系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入学教育,引导他们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导师制和学长制均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导师和本科学长的空余时间有限,无法给予低年级学生更多陪伴;本科学长因年龄、学识等原因对指导对象的影响力有限,而导师的成就又远远超出低年级本科生,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常有畏惧心理,这些都会影响指导效果。鉴于此,岳麓书院创造性地推出“生活导师制”,即聘请思想道德素质高、学习优秀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担任低年级本科生的指导老师,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大学生活对本科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我们的“生活导师制”融合了导师制和学长制两者的优势。

    一是生活导师能够给予学生有效陪伴。我们的生活导师是由综合素质高、在本专业有一定积累的博士生或者有推免资格的优秀硕士生担任。他们无论品德修养还是专业能力都很优秀,人生阅历也较为丰富,足以为本科新生提供指导与帮助。并且与老师相比,他们又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与精力,能够给予本科生更多的有效陪伴。

    二是生活导师更适合开展交流。相比老师,研究生与本科生年龄相近、共同话题多,更容易与指导对象建立融洽的信任关系。本科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惑也更愿意向生活导师求助,从而便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引导。

    三是对生活导师采取灵活考核制度。书院给予生活导师足够自主权限,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确定工作计划;考核方式也比较灵活:每月提交师生交流小结,年底组织所指导的本科生开展满意度调查。正是因为这种宽松自主的制度,生活导师反而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与情感,新生们也能够与生活导师展开充分深入的交流。

    杜:我们确实真切地感受到,“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能更细腻、更全面地照顾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我也看到有学生撰写的回忆文章特别提到这一点。请问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么多年,学生的认同度如何?目前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有没有培养出一些出众的学生?

    肖:在“四位一体”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本科生能很快融入以学业导师为核心的,包括不同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教学共同体。同学们通过面谈、讨论,参加读书会或者远足、聚餐等方式,与导师们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本科生导师制认同度较高(以10分制调查统计,平均得分8.61分),学业导师对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学术研究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方面影响最大。生活导师、班级导师和学术兴趣导师也都获得较高认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十五年以来,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在与各位导师的密切接触交流中,学生对自我与社会、历史与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确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更趋于成熟;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兴趣,很多同学在本科阶段就开始了学术研究。近年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本科生平均升学率超过60%,不少学生毕业后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爱丁堡大学等海内外名校深造,部分学生在全国性比赛和学术活动中获奖,书院育人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二,教师业务水平有效提升。在担任本科生导师过程中,老师们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努力回归教育本质,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们不断思考自身品德、学养是否真正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是否做到了入脑入心。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们对当今社会和青年人有了更真切的认识,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的师德水平与业务能力也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第三,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基于“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围绕人才培养组织了多种学术沙龙和文体活动,师生们在共同参与过程中有了更多互动交流。学生除了归属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和宿舍之外,还归属于由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同学组成的师门,使学生对书院和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专业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断提升。

    第四,高质量教学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在15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书院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不断进行思考总结,成功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等国家级、省级教改课题20余项,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学教育科学》等报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百篇,出版了《书院传统与当代大学教育: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本科生培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新文科视野下传统书院教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及《岳麓史学:岳麓书院本科生优秀论文集》等著作。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比如,历史学专业2013级一位本科生,刚进校时有点自由自在,参加读书会也不是很积极。我作为他的学业导师,发现问题后经常约他郊游谈心,询问他读书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慢慢地他越来越自律,每天都自觉去御书楼看书、抄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毕业前在北京大学面试中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胜出,成功保送进入北大历史学系学习,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现已成为一所985高校的助理教授。同班还有一名同学,在校期间两次获得“饶宗颐国学奖学金”,2016年代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参加第四届全国本科生国学论坛并宣读论文,后保送至中山大学“直博计划”,现已成为一所“双一流”高校的优秀青年教师。202011月,一名2016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主持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肩水金关汉简(叁—伍)》文字整理与研究”入选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这是年会入选项目中唯一的历史学类项目。像这样在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下成长起来,后又进入名校攻读学位并且目前在工作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还有很多。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项尚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完善之中的育人制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实施的“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能否发挥长效育人机制,取得显著育人成效,还有待将来人才成长的实际效果来检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弘扬古代书院优良传统和教育理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时代育人模式,不断坚持和完善“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一以贯之,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接续传统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肖永明教授在“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成立大会上发言


三、书院文化助推“两个结合”

    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0917日,总书记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调研了正在进行的“移动”思政课并给予高度评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作为接通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典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工作相结合,用岳麓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思政工作的文化力量,培养更多具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新时代青年,我想这肯定是值得不断思考和践行的重要问题。请问近几年岳麓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哪些变化与提升?

    肖:20209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表达了对岳麓书院的“牵挂”之情,提出了对青年学子的期待和嘱托。总书记的鼓励和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岳麓书院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教师团队精心设计了“重走总书记考察路线”主题活动,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与书院文化、红色文化、湖湘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移步换景中体悟总书记“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嘱托,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目前,“重走总书记考察路线”已经成为湖南大学“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岳麓书院也成为湖南大学学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必选“打卡点”。

    同时,我们以“习礼育人”为思政工作着力点,以“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以常态化、制度化的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境育人。老师们苦练基本功,不断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和“入脑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持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为了使思政教育更有深度、高度和温度,书院还特别推出“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专题陈列”,并且成立了“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宣讲团”,走出校门在全国各地宣讲“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20233月以来,我们的宣讲团已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研学团队和培训班宣讲超1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

    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您觉得新媒体对于书院有效推进“第二个结合”有何帮助?

    肖:“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显著的特征。“第二个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推进“第二个结合”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必须承担的职责。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岳麓书院就与当地媒体合作推出面向社会公众的电视讲学。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受众需求,后来岳麓书院又陆续推出“千年论坛”“明伦堂讲会”等一系列讲学活动。近几年书院设立的“朱张学者系列讲座”“岳麓书院讲坛”等更是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独特优势,线上线下听众共计超2800万人次。

    除了学术讲座,人文纪录片也是推进“第二个结合”的有效途径。2021年推出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岳麓书院》,以场景化的历史再现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对与书院相关的人和事的书写,勾连起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通过“源流”“正脉”“传道”“经世”“新变”和“求是”六个篇章,将岳麓书院“传道济民、忠君爱国、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文化广泛传播开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生动化、实质性的呈现。该片目前播放量已达2亿多次,微博主话题阅读量1.8亿,知乎评分9.1分,美誉度位列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第一位,并且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22年推出的另一部人文纪录片《天下书院半湖湘》,共拍摄了近50所湖南省现存书院,以“薪传”与“变革”为主题深入解读湖南书院的历史变迁、人才培养和社会价值,探寻湖湘书院与湖湘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充分展现了书院文化背后的精神脉络和中华文化自信。岳麓书院朱汉民教授、邓洪波教授和我也在该片中介绍了相关书院知识。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许多湖湘书院仍然鲜活地存在着,在新时代承担着教育科研与文化传播使命。人文纪录片通过新媒体生动化、亲切化的表达,使普通大众更加了解书院文化并主动学习、传播书院文化,同时也见证和推进着“两个结合”的历史发展。

    杜: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三礼三祭”是非常有特色的活动,我们经常能看到书院官方视频号发布的相关活动记录,让人心生向往与羡慕。请问,学生通过参与入学礼、拜师礼、谢师礼这“三礼”和清明祭祀先贤、端午祭祀屈原、金秋祭祀孔子这“三祭”,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与改变呢?

    肖:“三礼三祭”的确是我们的特色活动,书院希望以此来实现“习礼育人”的教育目标。入学礼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每年新生开学时在文庙举行,师生齐聚大成殿前向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行三鞠躬礼,然后齐诵儒家经典名篇和《岳麓书院学规》(该学规共18条,前10条讲如何做人,后8条讲如何为学。)拜师礼是为增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认同感而进行的。举行拜师礼时,全体师生先向圣贤行三鞠躬礼再齐诵《师说》选段,之后师生双方郑重签署承诺书,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谢师礼是学生毕业前感谢导师与书院的重要仪式,导师亲自为学生拨穗,祝贺他们学有所成并开启人生新征程。

    在文庙举行庄重的“三礼”仪式,请先贤见证书院学子求学路上的重要时刻,就是为了提醒老师们谨守为师之道,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以强烈的责任心立德树人,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栋梁之才;让学生明白必须始终谨遵为学之道,真正做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岳麓书院成长为善学好问、博学深思的优秀青年。

    祭祀本来就是古代书院的重要制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每年主持“三祭”,旨在使师生通过正心诚意、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感念圣贤们在传道济民、开创风气、社会教化中所作出的贡献,传承他们的学术道统与为人风骨。岳麓书院“三礼三祭”活动贯穿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自然而然受到熏陶与教育。同学们明确表示,他们不仅要以传统文化滋养自身精神生命,更要努力将中华文化传播、辐射到全社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努力为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杜: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作为贯通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千年学府,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块碑刻、每一副对联,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与育人资源。书院大门前那副名闻天下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有人觉得自信而霸气,有人觉得自负而傲慢,请问您如何理解此联?另外,您认为岳麓书院的楹联、碑刻、建筑等在育人方面发挥着怎样的功效?

    肖:“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可以说既是对古代岳麓书院历史成就的概括与赞誉,更是对新时代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更高期许与要求。这副对联一般理解为:楚地人才辈出,在这里尤其兴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岳麓书院时,对这副对联做了更有深度和广度的解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斯”,不仅是指这个地方,也是指这个时代!他勉励同学们一定要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努力。

    岳麓书院的楹联、碑刻、建筑都是独特而丰富的育人资源。书院讲堂正面屏壁上镌刻的《岳麓书院记》,其中就明确阐述了书院的教育宗旨:“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岳麓书院传道济民的责任担当,熏陶培育了一代代心忧天下的经世济民之才。书院的历史成就鞭策着当代岳麓学子时时警醒自己,始终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发展紧密相联。而镶嵌在书院讲堂右侧墙壁上的《岳麓书院学规》,更从学习、生活等细节上告诫读书人将“为学”与“为人”相统一。如前所述,岳麓书院师生每年在入学礼上都要集体诵读《岳麓书院学规》,而且学规也被写入湖南大学《学生守则》。

    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前的“实事求是”匾额更是重要的育人资源。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迁入岳麓书院时,校长宾步程先生亲撰“实事求是”匾并立为校训。后来,青年毛泽东寓居岳麓书院时,这块匾额给他以最直观、最具体、最深刻的影响。在之后的革命征程中,毛泽东不断践行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特别是汲取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智慧而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还特别指出,岳麓书院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

    岳麓书院的楹联、碑刻、建筑,记录着书院传道济民的责任担当,见证着书院弦歌不绝的千年历史,至今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岳麓学子,鞭策着他们不忘初心、奋发学习、砥砺前行。


四、大学书院制的未来愿景

    杜:20239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澳门大学郑裕彤书院、重庆大学博雅学院、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善衡书院等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请问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肖:中国内地的大学书院制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困惑与问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之所以联合多家书院成立“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就是为了给高校书院之间交流合作、互学互鉴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积极有效的平台。以这个交流平台和“书院情结”为纽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各高校一道汇聚育人智慧和创新机制,共同进行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探讨,积极解决书院制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共同探索建设富有历史传承的中国特色大学书院制,以期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宝贵资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近期,我们在岳麓书院举办了“新时代‘四新’学科建设与大学书院制研讨会暨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第二次院长联席会议”,与会者围绕大学书院制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展开讨论,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贡献了不少真知灼见。

    杜:新文科是近几年本科教育建设的一种新理念,它突破了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从而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请问您认为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新文科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肖:古代书院教育重视生徒人格养成、强调“求学”与“求道”统一、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对质疑问难精神的提倡等,都蕴含着超越时代的价值,是新文科建设的宝贵资源。其中,对新文科发展最大的启示就是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学习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主体能动地思考、辨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比如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提出的《读经六法》《读史六法》,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就非常值得新文科建设借鉴。《读经六法》包括正义、通义、余义、疑义、异义和辨义六个方面,强调学生在理解经书文本时不仅要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还要善于从不同视野、不同角度去探索,通过分析判断在多种结论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读史六法》包括记事实、玩书法、原治乱、考时势、论心术和取议论六个方面,强调要把涉及历史真伪的考实性认识作为读史的基础,同时还要从不同维度考察信息的来源和生成,通过深度分析了解问题的本质。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拔尖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要求,也是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而古代书院教育在此方面能为我们提供重要借鉴。

    杜:您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学生到老师再到院长,请问岳麓书院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您对未来大学书院制改革和发展有何更高期待?

    肖:处于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该如何发展?这是岳麓书院从恢复办学以来一代代书院人在持续思考、实践的问题,当然也是我始终努力思考、探索的课题。从岳麓书院的学生到老师再到院长,岳麓书院对我最大的影响便是“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责任担当与“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教育追求。

    我是1986年考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专业的。在岳麓书院读书期间,书院深厚的学术氛围、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以及往圣先贤的影响,都在我心里深深打下印记。我尽管因为求学、工作等原因短暂离开过,但对于书院的那份依恋始终没有改变。1998年我回到岳麓书院工作,2015年开始担任岳麓书院院长。在这里,我始终以推进书院建设和发展为己任,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古代书院教育如何与当代大学教育相结合,如何不断推动岳麓书院在新时代新机遇下取得更大成绩;也和学生们一同在朱张会讲之地研经读史,和他们探讨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者与践行者。

    目前实施大学书院制的高校,类型、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其书院运行模式各有特色。我觉得,大学书院制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我们需综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契合各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深入借鉴传统书院育人理念并结合各高校自身办学特色,集中优势资源来探索和推进各自书院制育人模式,以创新书院制培养创新之人才,以创新之人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将传统书院教育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融入学生的日用平常之中,希望这种基于自身特点与资源禀赋所进行的大学书院制探索,能够为今日大学书院如何借鉴利用中国传统书院教育资源提供有效参照。

    杜:通过对您的访谈,我深刻地认识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是一所接通传统与现代的书院。它始终秉持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恪守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坚持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经邦济世之才。实行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核心的大学书院制15年来,这座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的书院,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一代代书院人的共同努力下,新时代的千年学府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建立起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再添光彩。


    受访者肖永明,历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四书学史、宋明学术史、书院文化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四书学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华优秀文化的开放共享与开发复用技术》等10余项;出版《宋代四书学与理学》《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纳入国家社科基金外译著作目录)等著作7部;在《哲学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指委委员、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张栻与湖湘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访谈者杜华伟,哲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院学会理事,湖南省书院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特聘研究员,安溪凤山书院文化建设学术顾问,研究方向为书院文化与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原文载于《大学教育科学》2024年第5期,作者杜华伟女士授权凤凰网国学发布。

 

来源:凤凰网国学 2024-10-11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