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其“物产鲜少,生计瘠薄,民间无终岁蓄”,故直到贵州建省前,其地官学寥寥,文化教育十分落后。
明代开国,朱元璋即提出“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明太祖实录》),并于洪武元年三月下令设文、武科举以选拔人才。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废除两思,促成贵州建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移民大规模涌入,朝廷即令贵州“设学校,置教官,教民子弟,变其夷俗”,各府、州、县学相继设立,驻地各卫所也开办了学校,“多读书,乐仕进”渐成风气,从此兴学施教蒸蒸日上,贵州之境更是“土著之民无几,而四方流寓者多矣,文教覃敷,民俗渐化,故士育于学,往往取科第、登仕版,可方中州之盛焉”。
随着教育的兴起,贵州人才渐长。洪熙元年(1425)九月,朝廷因贵州初建,尚不具备独立举办乡试的条件,令“贵州所属,有愿试者,于湖广就试”,贵州学子只得艰辛跋涉,前往湖北武昌参加乡试。宣德二年(1427),贵州布政使司呈奏:“前奉礼部文书,本司所辖州郡生徒堪应举者,许于湖广布政司就试,缘去湖广路远,于云南为近,宜就近为便”。宣德四年(1429)礼部议准,诏增云南科举额,贵州儒生改就试云南。
然而,寥寥科举额,迢迢千里途!每3年1次的乡试常科,贵州考生仅有3至5人的解额,通常要跋涉2000里左右,加之云贵之地“山路险峻,瘴毒侵淫”,且不少考生家境“贫苦而无以为资”,若遇身体羸弱或染疫病,或亡于途或返回于家者不在少数,在此情况下,贵州学子就试云南第一年,仅1人登第。贵州官员见此情形心痛不已,遂向朝廷反映贵州科考之艰,并申请自行举办乡试。弘治七年,邓廷瓒请开科,弘治十二年(1499),张淳、焦俊请开科,朝廷皆以“旧制不可改”而拒绝。弘治十三年(1500),钱钺请开科被拒。
尽管条件艰辛,贵州学子依然逐渐通过乡试崭露头角,乾隆《贵州通志》卷二十六记载:“正德五年,定云贵解额五十五名,贵州取中二十一名”,贵州水德江长官司人田秋便是其中之一。田秋,字汝力,号西麓,明正德五年(1510)赴云南应试中举,九年(1514)中甲戌科进士,此后从福建延平府推官、直隶河间府推官一直升至广东右布政使。
思南县府文庙藏:田秋《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
田秋在京做官期间,心系国家选材,嘉靖九年(1530),时任礼科左给事中的田秋向嘉靖帝呈《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陈述贵州学子跋山涉水赴考之艰辛劳苦,发出“边方下邑之士,望天门于万里”之叹,而后又力陈贵州开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就贵州设立科举考场所需经费的筹措等提出了可行性分析和建议:“镇远、永宁等税课司每岁不下数百两,思南府又有棉花税,若设一税课司委一亷干府官监收之......只此数项足充其用”。同时以“求才”之由,奏朝廷准许贵州开科,以激励“人益向学”,可谓呕心沥血,竭心尽力。嘉靖十四年(1535),朝廷便将田秋奏疏交礼部复议后下发巡按贵州监察御史王杏,令其“勘议”,王杏支持田秋的建议,据实具奏,得到朝廷批准,并定云南四十名、贵州二十五名解额,令“各自开科”,嘉靖十六年(1537)贵州首开乡试,拥有本省科场。
贵州独立开科取士,所有生员均就近应考,贵州学子无不奋发进取,应试学子暴增,凡试皆有登科入仕者。故此贵州解额不断增加,嘉靖二十五年(1546)增为30名,万历二十二年(1594)增为35名……据载,贵州在明代独立开科前的169年中,仅有27人中进士,独立开科后的107年中增至75人。到了清代,267年中贵州竟有多达641人中进士,便有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之说。
贵州开科以后,“人才联袂而起,俊秀之士比于中州,各方面都涌现一批英才”(《贵州通史》第二卷),清平卫(今凯里)人孙应鳌,明嘉靖癸丑科进士,授翰林院检讨,系贵州入翰林院第一人,后官至南京工部尚书。清代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武状元曹维城,文状元赵以炯,文状元兼留学生夏同龢,探花杨光麟,这便是享誉贵州的“三鼎甲一探花”。铜仁也是人才接连涌现,如以“士大夫能以居乡之心居官,天下必无冤抑;能以居官之心居乡,天下必无请托”为座右铭的陈珊,其子扬产、吴产、周产、荀产等八人皆中科甲,称为“八英”,被神宗皇帝特敕为“西台四杰”之一的肖重望,曾任道光帝师的徐如澍,还有“蓬山留翰、名噪海内”的印江人严寅亮,鸦片战争中镇守吴淞的江宁布政使成世瑄等等。这都是田秋倡举建学、累奏开科后,推动贵州文教中兴的历史贡献。
思南县府文庙藏:田秋《请建务川、安顺、印江学疏》全文。
田秋为官政绩卓著,其不仅开贵州开科取士之先河,还以开发贵州文教而被后人铭记。他曾于嘉靖十年(1531)向朝廷上《请建务川、安顺、印江学疏》,专为务川、安顺、江上疏建学,朝廷同意了田秋的建议,加大对贵州教育的投入,兴办学校,增加教学点。先后修建了文明书院、铜江书院、石壁书院、中峰书院、阳明书院等学习场所,建立社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读书,从根源上提升了贵州生源的质量。他还在力谏贵州开科之后,多次捐买试卷,鼓励学子上进,并提倡士绅捐买卷田,以解贫困学子应试之忧,因此自嘉靖十六年(1537)贵州开科,至清末科举制度废除,贵州考生均不用自己出钱购买试卷。此外,田秋还极其重视传承地方文化。嘉靖十三年(1534),思南郡学教授钟添撰成《思南府志》初稿,次年思南府知府洪价将初稿请田秋厘正,嘉靖十五年(1536),经田秋删补定稿的思南府历史上第一本志书面世,成为了当代学者研究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务川等地历史的宝贵史料。田秋逝世二十年后,贵州抚按受诸生呈请,上疏神宗皇帝,于万历四年(1576)在贵阳明远楼竖起田秋牌位,以表世人崇敬之意。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文/周怡帆 编辑/赵珊珊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 2024-10-24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