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三位知府与王公桥的情缘

发布时间: 2024-11-08 浏览次数: 10


    在贵州这片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土地上,很多桥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其中,位于黔西南州安龙县普坪镇胡巷村筏子河上的王公桥,因其与清朝雍正、道光、光绪年间三位知府不解之缘而载入史册。让我们跟随《兴义府志》《安龙县志》,走近百年王公桥,探寻三位知府与王公桥的故事。

《兴义府志》(安龙县档案馆提供) 

 

南笼府知府王元烈:初建王公桥,功德流芳

    王公桥,又叫卡子桥,位于普坪镇胡巷村南,静卧于筏子河上。筏子河支流包括卡子河、鲁沟河、马路河等,而卡子河,源于鲁沟河,流经卡子而得名。咸丰《兴义府志》载:王公桥,在府城北鲁沟河。

王公桥全景(安龙县史志办提供)

    首轮《安龙县志》载:王公桥,在城北普坪筏子河上游,距城约25千米。筏子河,又名卡子河,发源于兴仁县境。流至卡子隘下,河面渐宽。安龙至兴仁公路未修通以前,此为通省城必经之地,明朝初年即辟有驿道。雍正十二年(1734),南笼府知府王元烈捐资修成三孔石拱桥一座,沟通两岸驿道,过河不再涉水。为纪念王元烈,后人名此桥为王公桥 

    王元烈,清雍正年间担任南笼府(今安龙)知府,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无私的精神闻名遐迩。面对筏子河两岸民众涉水过河的艰难,官员、商人进出的不易,王元烈决定捐资修建桥梁。在当时资金紧缺、技术有限的条件下,他亲自监督工程进度,确保桥梁的质量与安全。最终,一座三孔石拱桥横跨筏子河,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一个历史的见证。 

    王公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官、商人和民众出行的难题,更成为连接南北两岸的重要通道,极大地方便了行人的往来,人们不再涉水过河。王元烈的善举深得民心,受到人民的爱戴,为纪念他的功绩,颂扬他的功德,后人将此桥命名为王公桥,王元烈与这座桥联系在了一起。

 

兴义府知府杜友李:重建王公桥,英勇担当

    然而,世事无常,历史总是充满了曲折。王公桥在历经95年的风雨洗礼后,于道光九年,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王公桥轰然倒塌,留下一片狼藉。首轮《安龙县志》载:道光九年(1829)夏,连日暴雨,洪水猛涨,将桥冲毁。 

    王公桥在暴雨中倒塌,给官员、商人和民众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这关键时刻,兴义府(今安龙)知府杜友李和安义镇总兵德印挺身而出,不仅亲自前往勘察灾情,还迅速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募捐行动。在他的号召下,文武官员、府城绅商纷纷响应,共同筹集资金重修王公桥。

《兴义府志》校注本(杨煜摄) 

    在修桥过程中,杜友李始终坚守一线,监督工程质量与进度。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王公桥再次屹立于筏子河上。杜友李的果敢与担当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被誉为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英雄知府。 

    杜友李在《重建王公桥碑记》中写道:予权郡篆,亲往勘视,两崖之间仅存旧址,而奔走往来者无不望洋兴叹,以为恻然。亟重建,缘工程浩大,独力难承,商诸镇军。欣然谓予曰:桥踞孔道,前有贤太守创其模,后有贤太守继其美,嘉惠黎元,诚此邦之幸也。’”

 

兴义府知府吴宗兰:重修王公桥,立亭桥南

    光绪九年(1883),王公桥再次遭遇洪水侵袭,桥梁被毁。至此,距道光年间杜友李重建王公桥已过去54年。首轮《安龙县志》载:光绪九年(1883)夏,暴雨陡下,桥复被冲毁。 

    光绪十一年(1885),兴义府知府吴宗兰召集府城士绅筹集经费,并函商府属各州县官捐廉,再次重修王公桥。此次重修不仅恢复了桥梁的原貌,还在桥南路边石壁下建了一座石亭,以供过往行人休息。恰逢此时,贵阳人赵以炯考中状元,声名贯全省。吴宗兰借此良机,将石亭命名为状元亭,并在亭前刻碑立传,为王公桥再添几分人文色彩。每当行人走过王公桥,驻足于状元亭下,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远处的温暖与激励。

吴宗兰《重修王公桥记》石碑(安龙县史志办提供)

    吴宗兰在《重修王公桥记》中写道:光绪九年,溪水大至,桥复圮,郡人庄南华、宋杰、胡遇林等筹款造舟,权为济渡。讵每雨后,溪涨洪波巨浪,行旅视为畏途。乙酉冬,余乃集郡人筹画,并函商州牧邑宰,得银数百两,鸠工重修。前工之善者,因之;不及者,增之,立亭桥南,为行人休息之所。五阅月而桥成,适胪传信到,贵阳赵君以炯大魁天下,开黔中鼎甲之先;而斯桥之亭,以是日兴作,借以名亭纪盛也。 

    从碑刻记述中可以看出,吴宗兰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他希望通过这座状元亭激励后人努力学习、追求进步。可以说,吴宗兰的善举不仅解决了民众出行的难题,还承载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期望。

 

三任知府,一世情缘

    追溯王公桥的历史,三位知府都以各自的方式为当地民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仅为这座桥梁的建成与重建倾注了心血,更在各自的任期内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从王元烈到杜友李再到吴宗兰,三位知府跨越时空接力守护,不仅让王公桥延续数百年,还令他们的名字与事迹如同王公桥旁的石刻一般被铭记。 

首轮《安龙县志》(杨煜摄)

    首轮《安龙县志》载:今王公桥完好,古驿道尚存。道光、光绪两次复修此桥石碑无损,状元亭于民国年间毁。1986年元月,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公布王公桥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王公桥依然完好无损地屹立在筏子河上,它见证了黔西南大地的沧桑巨变。桥头上《重建王公桥碑记》、《重修王公桥记》石碑,无声地诉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状元亭虽已不在,但那份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却留在了当地人心中。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杨煜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 2024-11-06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