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汲取古典智慧 开创美好未来 古典文明对话与交融的现代意识

发布时间: 2024-11-13 浏览次数: 10


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作者:沈湘平

    人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挑战”进行“应战”,形成不同文明,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这些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孕育了各自的智慧,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深刻指出,中国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这既是实然的总结,也是应然的规范;不仅对于中国而言极其重要,而且具有普遍意义,是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方法。

交流互鉴中形成文明开放体系

    尽管在几千年历史流变中遭遇无数艰难困苦,中华民族却始终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和强大精神支撑,使得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基因及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就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具有极强包容性的中华文明不仅把广土巨族般的各种内部差异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具有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不断从不同文明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在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这条主题无比鲜明的自己的路,在今天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中国特色,也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既遇到诸多特有的问题,也遇到更多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必须借鉴各国现代化的经验特别是率先进行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就是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固有的智慧,而且要自觉从其他文明的智慧中获得启示、汲取营养。

    当今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整体性危机,特别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人类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解答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也是人类命运之问,不能仅凭物质技术,归根结底要靠人类智慧。不同文明的智慧既有共同之处,更有各自侧重,人类整体智慧总是以侧显(Abschattung)的方式体现出来。今天要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仅仅依靠单一文明的智慧是不够的,必须在不同文明中寻找智慧资源,依靠人类集体的智慧。中国提出的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全球文明倡议等诸多解决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中国方案,不仅体现了中国智慧,而且吸纳、融汇了不同文明的智慧。

从古典文明中开显新智慧

    古典文明是人类智慧的渊薮,返本开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规律。一般的知识、技能总是具有量的积累特征,总是今胜于昔,但智慧作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质的把握与了悟,总是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轴心时代”理论认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中国、印度和希腊等文明古国取得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此后人类文明进步都要回到这个文明轴心时代返本开新。其实,从《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咏叹,到哲学家“阐旧邦以辅新命”的自觉,再到共和国领袖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的科学判断,旧邦新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自觉与生存智慧。的确,古典文明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我们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必须以时代精神激活古典文明的古老智慧,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此,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明在返本开新、交流互鉴中融汇,将逐渐形成全人类的公共智慧。如果说过往时代的“返本”开出的更多是某一个民族、文明的“新”的话,那么今天更需要立足整个人类文明进步,“返”各文明之“本”,开全人类之“新”,这正是今天人类的旧邦新命。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文明交流互鉴,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具备文明交流互鉴的条件,其中对不同古典文明进行跨文明的研究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与重要契机。在这种交流互鉴中,不仅能从根基处找到不同文明的普同模式universal pattern,而且能在有根基的公共性讨论中走向视域融合,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智慧指引。有学者曾经区分自证慧和共命慧,前者指个人修得的智慧,后者是民族文化精神“互相摄受”而成的智慧。今天可以说,共命慧不仅有民族文化精神意义上的,更有马克思所说的“世界文学”意义上的,也即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共命慧。在今天,不同文明在“各美其美”即挖掘自己古典文明价值的基础上,不仅要“美人之美”即吸收其他文明的智慧精华,而且要走向“美美与共”,也就是要融汇不同文明的智慧,最终形成全人类高度的公共智慧或曰大同智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肩负特殊使命

    在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特别是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的过程中,哲学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扮演特殊角色,应当发挥重要的特殊作用。

    众所周知,从希腊古典文明时期开始,哲学就被理解为追求智慧之学。马克思指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明活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文明传承发展、交流互鉴的核心内容在于智慧,精髓就体现在哲学思想之中——人民创造了文明,而“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同时,在文明传承发展、交流互鉴中,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他者、民族性与人类性、多元与公共、自证慧与共命慧等诸多重大关系的辩证把握都端赖于哲学智慧。

    马克思以“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为依据,预见人类“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今天,“这样的时代”可以说未来已来,探索构建“当今世界的哲学”势在必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责无旁贷。为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必须结合世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在不同文明中寻找智慧、汲取营养,进而融汇创新,使自己不仅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而且成为人类文明精神的时代精华。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汲取古典智慧  开创美好未来

作者:邹广文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当今人类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以期“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确,置身于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成为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这就需要人们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坚守文化多样性立场,审慎处理好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从而达成美美与共的和谐世界。

    古典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化和文明的学科,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许多不同的领域。古典意味着特定民族在历史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正统文化典范、一种标准文明范式,这些文化典范与文明范式会对此后的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古典学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民族古代社会的价值观、思想体系和艺术成就,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推动人类社会实践的自觉。

    面对当代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外交场合表达了中国秉持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立场。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中强调:“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这可以说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基本看法和原则立场。正是这种文化多样性格局,才使得世界产生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近代以来,由于资本的全球扩张,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格局受到挑战。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人类开启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发展,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全球化的发展图景愈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国家民族几乎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对待“他者”文化?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如何平等共存与发展?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呼唤文化多样性的最充分理由。

    进一步看,努力谋求现代化发展几乎成了当今时代世界各个国家赢得未来的不二选择。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紧张关系的折射。人类现代化的触角所到之处,首先波及的就是地方的、民族的文化发展,现代化的标准化、整齐划一的“效率”概念无形消弭着不同文化形态的个性与特色。今天,诸多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已经表明,在民族传统的土壤上同样可以生长出现代化文明,而且可以成功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而“中国式现代化”同样向世界展示了一条成功而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其文化意义在于,人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需要兼顾文化民族性(特殊性)与时代性(普遍性)的平衡,尤其是要维护并尊重每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未来的世界文明图景才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一价值诉求也正是我们今天坚守文化多样性立场的根本理由。

    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诉求出发,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文明冲突论”与“文明优越论”,努力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了“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重要主张。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真正的文化交流互鉴应自觉遵循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个性差异不仅是对“他者”的尊重,更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尊重,这也是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未来世界的文化交流必将更加开放与包容。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之上的文明对话,有助于世界各民族沟通思想、消除隔阂和协调行动。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去推动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我们相信,未来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文明对话中会不断完善自身的社会变革,去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去有效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注重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我们要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另外,通过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能够获取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激发文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文化,获得新的文化创造力。

    最后,努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汇聚了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共创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指明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在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下,人类社会已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我们需要培育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弘扬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核心内容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古典文明对话与交融的现代意识

作者:臧峰宇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轴心时代的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开启了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形成了群星璀璨的古典文明,为后世文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古典文明研究呈现了人们理解现代世界发展历程的视域,其中的哲学与文化观念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不仅对我们理解不同民族的文明史具有基础意义,而且对我们把握现代文明走向,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明理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内在价值。

    深化古典文明研究,强化问题意识。立足于时代的古典文明研究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体现了在对古籍和古代文化传统的研究中审思时代问题,从而在深邃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关注时代的精神状态。古典文明及其文明传统,是现代国家的宝贵资源。继承和发扬古典文明的瑰宝,培养人们理解和创造传统中具有内生动力的有机体,表征社会进步程度,是任何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历史民族的必然之举。

    古典文明研究立足于传统,面向现代世界与未来,映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气象。面对现代世界的复杂难题,在古代经典和文明传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源头活水,是理解古典文明的现实动因。推进关于文明研究的对话,不仅体现在不同研究者之间,也体现在研究者与其研究对象之间,关于文明的理解上是跨越时空的,由此实现对古典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古典文明研究当然要以扎实的文献整理、校勘与研读为基础,但并非纯然回到人类文明的往昔,而要面向时代和未来,在时代语境中深化对传统问题的重新认识。其实,历代学人对先贤思想的研究,都自觉“以古鉴今”。既要做时代问题的概念史考察,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价值观变迁,也要在对古籍的研究中实现对时代问题的自我阐明。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化进程中的古典文明研究,不仅要深入阐释古籍中的义理及其对现代世界的启示,从中获得内在的精神陶冶,而且要理解每个文明时代特有的问题,揭示文明走向中体现的规律性特征,温故知新,在古典文明的镜像中更好地理解现代世界。

    加强古典文明比较研究,促进古典文明的对话与交融。古典文明是人类精神的高峰,不同古典文明之间的对话旨在实现对各自文明特质及其历程的内在理解,构成各文明之间相互理解和综合创新的基础。从比较视域理解古典文明,要聚焦对古典文明之间的共时性比较、对同一古典文明的纵向历时性比较、子文明与母文明的比较、出于同一母系文明的派生文明之间的比较等,需要文化桥梁意识,在开阔的文化视域中实现古典文明的自我理解与彼此交融。

    加强古典文明比较研究,要实现不同文明的共识性和共通感,在对话的他者中实现自我的文化观照。比较文明研究并非旨在消解历史形成的文化差异,而是要实现思想的兼容性与通约性,进而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以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历史和哲学为重点,以研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为基础,西方古典学可谓西方人文学科的基石,这门历史悠久的学问贯穿西方思想文化诸领域。自先秦诸子百家以降,每一时代的中国学人都自觉阐释和传承经典,汲取古典文明的思想精华。中国古典学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今天,加强中西古典学比较研究与学术对话,生成体现不同文明主体性的世界意识,达成跨文化理解并深化文明的自我理解,有助于促进形成一种兼容并蓄的新文明形态。

    加强古典文明比较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所处时代的对象性活动,揭示不同文明研究对象创新性发展的深层价值意蕴,进而形成文明研究的新取向和新路径。在古典文明比较研究中展开双向格义乃至多向格义,可以跨越不同文明的鸿沟,纵深以明确的文化主体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学术探索。古典文明交流互鉴,开启了人类文明交往的序章,并在交融会通的过程中创新灿烂多样的文明。古典文明研究的对话,有助于推动不同的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促进东西方文明会通,构建一种符合世界各民族需求的文明逻辑。

    实现对不同文明传统的新释与再创造,促进古典文明的时代转化。古典文明研究要深化对传统典籍的诠释,这种研究总会反映时代的思想与古典观念的交融,总会体现一定的时代印记,因而是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这种观念更新有助于我们在多样性的世界文明发展格局中审视古典文明的时代价值,体现文明研究的内在需要,从而可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现代文明。这种新释与再创造师古而不复古,既珍视和推崇古典研究,更观照历史与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古典文明研究连通世界历史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回溯世界文明的历史源头。只有在世界历史语境中把握中华文明生成的根基,深思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我们才能更好理解现实的世界与当今的中国,从文明演进的历史逻辑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底蕴,进而破解“文明冲突论”,阐明现代化进程中古今文明相通促进了现代文明发展,实现了古典文明的时代转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实体性内容。

    在实质上,古典文明研究与文明对话有力地支撑了实现文明自我超越,为文明交流互鉴夯实学理根基,为世界文明和谐发展注入新动能。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以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意识推动古典文明对话与交融,激活蕴藏在古典哲学思想、历史智慧和文学精神中的传统与智慧,把握文明发展的当代与未来。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多元文明互鉴与全球文明发展,聆听古典文明的时代回响,促进比较文明研究与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文明根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11-13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