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建设多元文明视域下的当代古典学 文明互鉴与古典学的现代使命

发布时间: 2024-11-22 浏览次数: 12


 

建设多元文明视域下的当代古典学

作者:崔延强

 

  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为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指引,引发了学术界热烈反响。作为古典学学者,我们应切实担负起古典学研究重任,积极探索构建多元文明视域下的当代古典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作出学者应有的贡献。

 

走出传统古典学局限 构建当代古典学学科体系

  作为一门学科的古典学classics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的欧洲,是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制度化的产物,同社会学、经济学、现代历史学、人文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东方学等学科出现在现代大学的时间基本吻合。古典学学者内维里·莫利Neville Morley将之定义为“关于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社会文化及其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研究”,也即一般意义上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现代西方古典学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其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带有明显的“现代性”胎记,那就是以西方民族国家为分析框架,以地中海文明为标杆,丈量文明发育的成熟度,试图解释为何只有这种文明才是“发展的”,而其他要么是“停滞的”东方文明,要么是“无历史的”史前族群。当代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一针见血地指出,古典学是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形成寻找历史逻辑的。欧洲古典学在文明发展观上的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在自身发展中也遭遇了种种批评,如“白人文化的”“贵族精英主义的”“男权主义的”等声音不绝于耳。因此,克服西方古典学的现代性问题,建设开放的、持续建构的、多元文明共同对话的、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当代古典学学科,成为全球古典学学者当下集中关注讨论的话题。“古代世界”是一个持续建构起来的相对概念,古典学不应该将之封闭起来作为自己的一份遗产。希腊、罗马与中国都不是纯粹的地理概念,也不是绝对的民族概念,而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共同基因。正如内维里·莫利所说:“古典世界是一种建构,部分来自古代,部分来自现代,是对一个复杂而变动不居的世界的理解。古典学不应试图用一条线把这个想象之物圈起来,将之据为己有。而应该将继承来的种种古典观念当作一个出发点,让它们向讨论开放。”

  我们认为,重新定义古典学,构建当代古典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我们应当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多元共生原则。充分挖掘不同文明生成的古典学传统优质资源,汲取丰富多样的古典学术营养,形成以中国古典学、西方古典学、东方古典学和比较古典学为支撑的当代古典学学科体系,提炼古典学基本问题,生成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兴起于先秦时代经史义理之学的中国古典学术传统,与发轫于公元前4世纪希腊化时代的文献整理注疏传统,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精神养分,都应当融合生成当代古典学的学术骨骼和血脉。二是坚持开放性原则。打开古典学与文、史、哲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的“人机接口”,建立多学科和跨学科范式相互贯通、协同作业的“学科共同体”。当代古典学学科建设不是某个单一的学科所能为,古典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群”学科,而且是学科群的集合。唯此古典学才是“当下的”,才能在创新中赓续传统。古典学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这是古典学的“旧邦新命”。三是坚持可持续对话原则。当代古典学应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参与对话,尤其是应该倾听来自东方和“全球南方”的古典学学者的声音。这既是传统古典学走出现代性问题的趋势,更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建设世界古典学有你,有我,有他,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当代古典学学者的使命。

 

夯实古典学学术基础 多学科培养新型古典学人才

  古典学是一门“日日新”“又日新”的学问。古典学应超越从学科起源时代就带有的天然胎记,克服“现代性”问题,在大科学、多学科、多元文明共生的视域下重新审视自己、定义自己。建设走向未来、开放、多元的当代古典学学科,已渐成学术界共识。我们应本着这种共识,建立多学科和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围绕文字—文本—文化核心词,基于文、史、哲三大主体学科构建古典学基础知识体系。古典语言训练是古典学学者的基本功和敲门砖。离开古典语文学,无论是古汉语还是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学习训练,就无法亲近一手古典文本,治中外古典学术是不可能的。此外,还应走出文本,深入历史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中发现文本生成的学术机理。应克服文本主义,即从文本到文本的西方古典学训练范式的局限性,让文本回到生活世界。修昔底德说,历史是人物个案的哲学。哲学离开历史个案是无法讲明白、讲生动的,因为哲学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古典学并非纯粹文字、文本、文化的机械堆砌,让古典文本活起来的关键是思辨力。而提高理论思辨力和批判力的学习训练,正如恩格斯所说,莫过于学习以往的哲学。把文本和历史文化放在哲学中浸润,古典学术才有思想的张力和理论的高度。因此,古典语言是古典学的根,文、史、哲是古典学的四梁八柱,古典语言和文、史、哲是安放古典学的“家族”。

  其次,应拓展古典学的知识构成,链接实证科学和应用技术,构建定性研究的“规范古典学”和定量研究的“实证古典学”两类并重的当代古典学学科范式,以人文涵养实证,以实证充实人文。探索“古典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典学+人类学+社会学”“古典学+数字人文”等联合学位项目,多学科培养新型古典学人才。唯有在知识的不断自主创新中,才能确保“冷门”不冷、“绝学”不绝。在大科学、大教育、大人才时代,古典学要实现自我革命性转型,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创造性转化学术研究成果 做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

  在全球化的今天,“古典学”不再是某种地域性古典文明研究的专名,而是人类早期文明研究的通名。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孔孟之道等都是扎根于一代代人类灵魂的德性的种子。因此,当代古典学的使命在于如何通过学术研究创造性转换学术成果,积极开展文明间对话,解构遮蔽正义的文化中心主义偏见,养护人类古典心灵的和合之美,做不同文明间传播真言的赫尔墨斯。

  一是扎实推进当代古典学“三大体系”构建,推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我们应明白为何做古典学,做怎样的古典学这一前提性问题。古典学研究不是亦步亦趋地仿效西方古典学范式,不是批量生产学术价值不大的二手翻译作品,而是创作精品、译注经典。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地讲好古典精神故事,面向学者论之有据地讨论古典学术问题。建构中国自主的古典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古典学学者的根本任务。

  二是积极搭建古典学术交流对话平台,推动文明互鉴走深走实。古典学术与现代世界文明进步息息相关,构成文明交流互鉴的学术根基。而文明互鉴既是一种理论建构,更是一种文化实践。它基于学理,系于认知,成于交流。人类古典文明的系统研究与持续对话乃文明互鉴的学术之基,是确保文明互鉴行稳致远并取得实效的认识论前提,也是我们从中汲取古老智慧、解决当代世界难题的思想宝库。因此,古典学学者应担负起阐释古典智慧、传播古典精神的使命,推动不同文明间的经典互译、学术对话和文化交流,以古典观照现代、以现代重构古典。

  三是积极推动当代古典学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培养一批精通古典学专业技能、担负文化传承赓续使命、投身文明交流互鉴事业的战略人才。文明交流互鉴兴于青年,寄于青年。通过举办工作坊、夏令营、暑期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各类项目,让古典精神行走在校园,让文明互鉴之花竞相开放。

(作者系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西南大学教授)

 

文明互鉴与古典学的现代使命

作者:林志猛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充分肯定了古典文明的启示意义和卓越贡献,阐明了古典学研究的现代使命。古典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在于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

 

作为为今之学的古典学

  习近平主席指出,古典文明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对于宇宙、自然、德性、政制、礼法、教化、人伦、战争与和平等重要议题,中希古典文明有着高度契合的深刻见解,仍然启迪着现代人追寻最美好的生活方式,缔造平等包容的文明理念和共同价值。以古典文明为根基,可以促进世界各国文明的深度交流与互鉴。

  当今世界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等方面有诸多差异,各国之间存在冲突、对抗甚至战争。借助古典学对中西古典文明丰富内涵和共通理念的阐释,可以挖掘出超越现代文明冲突和隔阂的价值观念,兼顾文化多元性、文明多样性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应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是形成全球文明和价值共识的必经之路。基于古典文明的共同价值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阐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真理。从内涵上看,全球文明倡议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凝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超越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普遍意义。

  古典文明之间的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想力量。要调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必须从文明和价值观上为人类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并转变为人类积极进取、勇于实践的理想力量。古典学在根本上乃为今之学,有助于推动文明共识的形成,提升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古典学

  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中国积极致力于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并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中西古典文明具有诸多共通之处,能为文明交流互鉴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宝贵智慧和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和平精神,主张和而不同、以和为贵,讲仁爱、以德服人、协和万邦乃是和平的基础。贵民、重民、保民、安民、乐民、立人与达人是民生发展、民主的要义;天下为公、见利思义、以义统利是公平正义的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和谐有序是自由的理想。全人类共同价值扎根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宇宙观、道德观之中,力求天下生民各得其所、和谐共生,不仅为个人确立了全面发展的生命意义,而且为世界文明树立了大公至正的理想蓝图。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古典文明的返本、开新和致用,使其在现代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思想中“协和万邦”的和平观念,拓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民主自由的传统理解也得到更丰富的展开,不仅顺应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向,还与主权独立、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等价值维度相互支撑。基于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传统观念的返本开新,我们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将对话协商、尊重和沟通差异作为相互交流的重要前提。

  中西古典思想家对自然、和平、正义、政治、德性等根本问题的理解互相契合。中西古典文明都关注宇宙、城邦、个人之间的和谐有序,遵从道法自然,将德性和灵魂完善作为人的自然目的,认为人天生并非为了求取个人利益。这种终极关怀为个体生存提供了道德和价值上的指引,并为法律制定、国家相处、竞争方式、人生追求提供了根本性指导。中西古典哲人都注重德政和人的完整德性,柏拉图强调的智慧、节制、正义、勇敢“四枢德”与孔子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极为相符。柏拉图的德性思想最关注正义和智慧,真正的正义需要每个人依自然本性各司其职,城邦各阶层各安其位,处理好整个政治共同体的利益。政治则应保持节制,以免走向无限对外扩张。古希腊哲人深入反思帝国观念和政治极化,认为强权主义既造成了国与国的冲突,又导致政治共同体内部混乱无序和政治结构失衡。政治极化则抛弃了德政理想,并滑向价值相对主义,不再区分善恶是非而走向道德虚无。古典文明极其关切德性健全、人之完美、政治有序,通过中西古典文明的交流互鉴,可构建起一个开放包容、弥合文明冲突的世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

 

古典学的现代使命

  习近平主席指出,古典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在于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首先,当代古典学是对古典文明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典学并非单一的学科,而是涉及哲学、文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具有跨学科的宏阔视野。通过对古典文明起源、发展和形成的细致梳理,对传世经典义理的深度阐释,不仅可以沟通多种文明,还能提炼出经典的深邃洞见。古典学融合文明史、哲学史、思想史的相关研究,深入探索东西方等文明的根源,打破单一文明中心论,还原不同文明的厚重价值。古典学研究应当创新性地从古典文明互鉴反观现代性问题,以超越现代西方特定的价值论,使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更易于接受的新概念和新表述,并推动其全球传播。

  古典学研究着力于深度诠释古希腊罗马和中国、古代近东等经典文本,乃至古希伯来和阿拉伯文明的传世经典,聚焦学术、理论和思想创新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深层交流与互鉴。古典学致力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古典学研究也有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间的深度对话,建立更广泛的文明共识。古典学尤其注重阐发中西古典德性和价值的契合,关切人的德性教化和健康政治文明的形成,防止现代技术和物欲对人的异化,并促进人的精神教养和政治生态的良性发展。

  其次,古典学研究借助古典思想检审西方现代价值观、政治观的局限性,有利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好地理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古典文明为人类发展和世界秩序的重塑提供了理想图景,能够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支持。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破除西方文明中心论与文化霸权,使新的文明和价值理念转化为各国人民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成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科学理念和实践动力,促进文明共识的形成。

  最后,古典学的现代使命还在于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西古典文明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文明交流互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动力,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帮助,坚定和平与发展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古典学研究应当夯实文明互鉴的根基,通过交流、对话与协商,凝聚出有益于全球文明发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暨哲学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11-22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