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世界古典学大会再读“全球文明倡议”
作者:杨慧林 汪海
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特别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文明延及当代,强调“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要充分理解古典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必然追溯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
201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开篇点明的便是当今世界所面对的“多重挑战”:“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这种深刻的现实关怀正是“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背景。因此,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落点,必然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古代典籍成为后世的典范,在中国和西方可以找到相似的依据。汉语的“典”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上部的“册”是“五帝之书”,亦即具有权威性、奠基性的著作;下部最初是捧着的双手,后在金文中演化为置物的架子,表示“尊阁之也”。《易·系辞》有言:“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韩康伯注:“不可立定准也”;清代学者俞正燮《癸巳存稿》则说:“典者,尊藏之册。”可见,作为“典”的书籍之所以享有尊崇的地位,是因为人们对其恒常不变的某种期待。在西方,英语的“古典”一词(classics)来自拉丁语形容词 classicus,本来是表示属于最高等级的公民,继而指古罗马学校中可作为标准文本的教材,再后则是指古希腊、古罗马的语言文字以及由此撰写的文学、哲学、历史等经典作品。直到今天,诸多西方高校的古典学研究仍是如此,而这些作品也始终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习近平主席2023年11月24日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由此可以说,以古知今、缘古鉴今,本来就是无论中西的。
古代典籍承载着人类文明最宝贵的价值理想和文化经验,并塑造和滋养着超越时空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追求。但是对于古代典籍的研究,从来不意味着崇古、拟古或者复古,古典学始终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邀请,一个开启已久并将延续到未来的对话。
如果说中西之间的“古典”曾经较多限定于各自的文明体系,那么这一狭义的理解可能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文明之所以为文明,其实是在与“他异性”文明的“文明地”交往中得以确立。在“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的今天,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可以独善其身,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的文明对话和文明互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根本性议题。
当今的古典学之精义,恰恰在于不囿于一种文明或一国之经典,其最终的旨归必然是文明互鉴。“互鉴”一词的英译通常是mutual learning,即相互学习。然而,“鉴”字本义其实是镜子,由此延伸出观看、观照、审视等含义。据此,互鉴也许可以按照字面义翻译为mutual reflection。英语中的reflection恰好有映像、反射、反映、体现、反思、沉思等多重意涵,这样译解的“互鉴”就是把对方当作一面镜子照鉴自己。英语mutual reflection的多重含义与中文“鉴”字的一字多义相似,因而二者正可以互释。从“互鉴”一词的中英文互释,亦可看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基础性共通之处。
我们主张的“文化自信”,也必然取道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对话不仅是自我表达,也是在比较中自我辨识;不仅是让他人理解我们,也是在通过他者更好理解自身。事实上,中国现代学术本身就是中西对话的产物。例如,吕思勉认为,世界上并无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但是“各别的文化,其中仍有共同的原理存”,所以“欲了解中国史,固非兼通外国史不行”。钱穆也表示,“最近学者,转治西人哲学,反以证说古籍,而子学遂大白。……余杭章炳麟,以佛理及西说阐发诸子,……绩溪胡适、新会梁启超继之,而子学遂风靡一世”。
实现互鉴的重要前提和方法是比较。中文语境下,比的原义是并列、并排,比肩而行。《说文解字》言,“二人为从,反从为比”,也就是说,与“从”不同,“比”的前提是有差异,而比的关键是让我与他者相遇、共在和平等,即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汉书》载,“气同则合,声比则应”。这里的比是邻近之义。《广韵》则解释“较”为:“与校通,比较也。一人独校曰校,二人对校曰雠。”这就是汉语本身的内在结构,包含着“相与”而“共在”,而不是“由己”而“求同”的逻辑。这种“对言结构”可见于整个中国传统。
比如“相反以见相成”,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俯拾皆是。其思想原型可从《周易》说起,例如《易传·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也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在《庄子·秋水》便是“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
西方著名宗教史家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在经过详尽考察后仍相信,“阴阳消长和相生相成”包含着“中国思想的原创性”。从现代话语方式来看,中国文化中在讲“同”的时候,其实更多是在讲“共”。我们既可以说和而不同,又可以讲天下大同;既支持各国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又主张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命运与共、美美与共,也是因“相与”而“共在”,并非由“一己”而“求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同”并非与“和而不同”相对立,由“共”释“同”恰恰是中国思想的独特性。
古典学研究任重道远,它应该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桥梁。庄子曾言:“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郭象也说:“夫物之偏也,皆不可见彼之所见,而独自知其所知。”只知自身之古典,自身之文明,则必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自身不见他者,只相信自己而无视不同于自己的别人,正所谓“自以为是,则以彼为非矣”。缪勒(Max Müller)也曾言:“只知其一,其实是一无所知。”(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通过世界古典学大会这样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就是要破解单一文明中心主义的偏狭与傲慢。
当代美国古典学研究者波尔特(James Porter)教授曾经提出:“当中国的古典学术可以大规模和欧美学术界交流的那一天,中国学者很有可能会创造出一个我们无法预料的关于古典世界的图景。……或者说,中国有潜力改变西方古典学研究的版图,中国要做的并不是去重复维拉莫威兹等欧洲学者做过的工作。我期待未来看到中国尼采的出现。”之所以要将维拉莫威兹与尼采对举,是因为维拉莫威兹正是当年批评尼采不能胜任语文学和古典学教授的人;而不同于维拉莫威兹所代表的欧洲传统,才有望“改变西方古典学研究的版图”。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古典学术的价值,认识到中国的文化经验和思想资源会改变人类文明的思考方式,这应该是世界古典学大会为我们重读“全球文明倡议”提供的独特机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古典文明的现代意义
作者:李发
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这里仅就贺信所指出的“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古典文明灿若星河
古典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先秦、印度、西亚等地的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几个重要文明体系。它们各自在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政治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在《中国哲学导论》中说:“我们发现,在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之交,一波精神生产力的浪潮席卷整个地球,让沉睡在无意识中的世界观财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为个人所用。也正是这股浪潮,在希腊文化领域中让自然哲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把以色列人的先知主义推进到带宗教感情的个人主义之上,使佛教开辟出一片对世界的新思考,并且最终在中国迎来了伟大哲学家的时代。”雅斯贝尔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称这一时期为“轴心时代”,并称这个时代“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古希腊文明在政治上确立了民主政治的典范,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进步;在文学上,产生了《伊里亚特》《奥德赛》等经典史诗及《伊索寓言》,悲剧与喜剧亦达到高峰;史学方面,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等史学家的作品为后世提供了宝贵历史资料;艺术领域,古希腊建筑精美绝伦,帕特农神庙和伊列克提翁神庙等建筑成为瑰宝,瓶画艺术亦超凡脱俗;宗教上,奥林匹亚神系影响深远,丰富了人们精神世界并为艺术创作提供素材;哲学方面,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之源,从萨摩斯的泰勒斯到雅典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家们的思想深邃,历久弥新;科技上,古希腊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成就显著,产生出一大批惊世之论。
中国先秦时期的文明成就辉煌灿烂,主要包括文化、科技、制度等多个方面。在文化上,涌现出了《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著作,以及《楚辞》等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形成了儒、道、法、墨等学派,百家争鸣,盛况空前。在科技方面,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体系,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了高峰。
古代印度在轴心时代的文明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比如创作了《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不朽史诗,创立了佛教,形成了相当于当代逻辑学的“因明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计数法。
古代西亚在轴心时代的文明成就主要体现为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发明了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编制了太阴历,并发明了七天一星期制度,这些成就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此外,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古埃及也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其最辉煌时代远早于“轴心时代”。古埃及的文明成就主要包括发展出完整的象形文字系统,建造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等壮丽建筑,制定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并创造了独特的木乃伊制作技术,这些成就共同构成了古埃及文明的壮丽篇章。
上述世界各地的古典文明如同璀璨星辰,各自在人类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代表了各自时代的智慧与成就,更以独特的思想、艺术、科技和社会制度,为世界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古典文明滋养和启迪后世
古典文明以其深邃的智慧、丰富的艺术成就与卓越的科技发明,为后世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实践指南,滋养了人类的文化底蕴,启迪了无数思想创新与制度发展。
古希腊文明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闻名于世,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至今仍对西方哲学乃至世界哲学产生着深远影响。古罗马文明则在法律、建筑、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法律体系成为现代法律制度的基石之一。在政治方面,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古罗马的行省制度、共和制度以及法律体系,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尤其是罗马法成为西方法律体系的基石。在文化方面,古希腊的哲学、艺术、文学和科学成就,以及古罗马的建筑、工程和文学贡献,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同时,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大量词汇也影响了欧洲语言的发展。在教育方面,罗马人发扬了希腊人的学园教育,创造了健全的教育体制,这一体制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基石。
中国古典文明则以其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等著称。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战国之际盛行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气”等概念是当时人们认识自然和人自身的重要思维利器,历经两千余年,至今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基本认知。夏商周三代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制度之一,是构建稳定统治秩序、塑造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手段,对后世礼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尚书》作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春秋》作为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其“春秋笔法”和伦理教化闻名于世,无疑都对后世史书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贵的是,汉字及其书写的文献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人的智慧,而且塑造了何以为中国的文化基因,更是影响中国人形成重形象轻抽象、重综合轻分析、可意会而难言传的思维定式。
印度古文明则以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文化为特色,其哲学思想、艺术风格等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等教义,不仅影响了中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亚洲地区的宗教信仰,也对西方哲学、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启示作用。古印度发明的数字计数法,经阿拉伯传遍了东西方,即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影响了每一个人。
古代以色列人的文明成就亦对后世影响深远。犹太教不仅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提供了宗教基础,还深刻影响了西方道德与法律体系,浸润于西方文明的政治、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
总之,世界古典文明对后世的滋养和启迪体现在多个方面。
思想启迪。古典文明中的哲学思想、宗教教义等,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儒家的仁爱之道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更在后世被不断阐释和发展,成为人类智慧的共同财富。
艺术影响。古典文明中的艺术作品,如古希腊的雕塑、古罗马的建筑、中国先秦的青铜器、印度古文明的壁画等,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古典文明的审美追求,更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科技推动。古典文明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古希腊的几何学、天文学等,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则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在当时具有实用价值,更在后世被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社会制度借鉴。古典文明中的社会制度,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体系等,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些制度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更在后世被不断借鉴和完善,成为现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学的现代意义
古典学作为研究古典文明的学科,其现代意义不仅在于对古典文明的深入研究和传承,更在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具体来说,古典学的现代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古典文明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古典文明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根基和灵魂,通过对古典文明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古典学作为研究不同古典文明的学科,具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古典文明的研究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理解和尊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提供智慧借鉴。古典文明中的智慧和价值对于解决当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儒家的仁爱之道等,都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智慧借鉴。通过对古典文明的学习和借鉴,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当代问题,从而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古典学作为研究古典文明的学科,具有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古典文明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古典文明的创新和发展,可以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这种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召开,不仅是对古典文明的一次致敬,更是对古典学在现代社会中重要意义的深刻反思。古典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其蕴含的智慧与价值对于解决当代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古典学的研究和传承,挖掘古典文明的现代价值,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推动古典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古典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古典学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为现代社会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智慧借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典文明的智慧与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副主任、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11-26
一审:王凤梅 二审:何茂莉 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