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散逸诗文续补考(第二辑)

发布时间: 2013-10-19 浏览次数: 429

  13、《策问一道》(年月未详)
 
  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上古之圣神以至于后之贤士君子,未有不由师友能有成者。经传之载详矣,请试言之。夫师以传道授业,必贤于己者也。孔子之师,苌郯之流也,果贤于孔子欤?无友不如己,而文王之友四人,果皆文王所不若欤?果文王所不若也,则四人者为友不若己矣。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弟子于师,心丧三年。若子贡之徒于孔子,是已未闻。孔子之丧苌郯,若是也。友不可以有挟,若献子之友五人者是矣。而孔子于原壤,以杖叩胫焉,无乃近于有挟乎?不保其往,待物之洪,而取瑟之歌不已甚。犯而不较,与人之厚,而责善之道无乃亏。后世若操戈入室,已无足责。而施帐登堂者,于师生之道,果无愧乎?挤井下石,已非所伦。而弹冠结绶者,于朋友之谊,果已尽乎?立雪坐风,严和不同,而同称善教何居?分金投杖,避让不同,而同称善交何说?今师友之道沦废久矣,欲起而振之,以上有承于洙泗,下无忝于濂洛,若之何而可?诸君辱在不佞,方有责于师友之间,不可以不讲也。(《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二,杂著)
  释文:此文是阳明针对科举考试的提问而作的回答。策问起源于汉朝,是指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等问题,以简策难问,征求对答。对答者因其意图而阐发议论者曰“射策”,针对问题而陈述政事者曰“对策”。后世科举考试也多采用之。阳明认为“今师友之道沦废久矣,欲起而振之”,表现出对师友之道的高度关注。
 
  14、《蜀府伴读曹先生墓志铭》(正德三年)
 
  弘治十八年三月己亥,蜀府伴读曹先生卒。又三年始克葬,是为正德戊辰之冬,缓家难也。将葬,其子轩谋所以志其墓者。于时余姚王守仁以言事谪贵阳。轩曰:是可以托我先人于不朽矣。以其妹婿越榛状来请。贵阳之士从守仁游者询焉,皆曰信,乃为志之。先生始以明诗经举于乡,入试进士,中乙榜,选教夔(今四川奉节)之建始。建始之学名存实废,先生至,为立学宫,设规条,启新涤秽,口授身率,士始去诞谚,循帖知学,科第勃兴,化为名庠。改教成都华阳,化之如建始。部使者以良有司荐,将试之州郡,先生闻曰:是非吾所能也。会以满考至,部恳求补,遂以为蜀惠王伴读。先生入则论经史,开谕德义,出咨否可备替,献王甚尊宠敬信之,欲加之秩,请于朝,固辞不可,乃止。及嗣王立,复加之,辞益至。王使私焉,曰:闻府之进秩者,皆先容而获。今日以义举,而使者以贿成之,辱上甚矣。其敢不承于先王?王叹曰:纯士,勿强之。先生以知遇之厚,无弗尽。憸曲有阴嫉之者,居久之,乃以老求去。王曰:君忘先王耶。先生再拜谢曰:臣死不朽,殿下之及此言,将顾諟明,命正厥事,臣孰敢非正之供,奚事惫臣。不然,臣死且无日,况能左右是图?不得已,许之。家居五年,寿七十有一。卒之五月,以藩府旧劳进阶登仕郎。先生之先为吴人也。永乐间,曾大父迪功郎炯始来自苏之长洲,戌贵阳,家焉。炯生伏乙,伏乙生二子荣、昌。晶娶秦氏,生先生及弟。两方龀而相继以殁,掬于大父之侧室王伯荣是庇。王卒,先生去官丧焉。伯荣既老,先生奉以之官,不欲留养。不许。乃大备羞耉慎终之具而后行。谓其子曰:吾闻绞矜衾冒死而后制。然吾四方之役也,可异乎?亦为之具。鸣呼!若先生乃可以为子谅笃行之士,今亡矣。配孺人刘氏,子五人,轾干蛊,轼先卒,辙旌义民,轩庠生,力学有闻,輙业举。女五人,适知县尤善辈,皆名家。孙男子六人。先生之世德,于是乎证。先生讳霖,字时望,号戆庵。墓在贵阳城东祖 茔之次。铭曰:于维斯人,此士之方。彼藩之良,渊塞孔将。不宁维藩,可以相邻。靡曰其下,厥闻既起。靡曰其逝,其仪孔迩。我行其野,我践其里。其耉若穉,其昆若嗣。于维斯人,不愧铭只。(《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二,墓志)
  释文:正德三年滞在贵阳的阳明受曹轩之托,为其父撰墓志铭。墓主曹霖(?—1505),字时望,号戆庵,贵阳人,蜀惠王伴读(详见前述)。
  15、《送人致仕》(年月未详)
  人生贵适意,何事久天涯。栗里堪栽柳,青门好种瓜。冥鸿辞网罟,尘土换烟霞。有子真麒麟,归欤莫怨嗟。(《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三,诗类)
  16、《龙冈谩书》(正德三年)
  子规昼啼蛮日荒,柴扉寂寂春茫茫。北山之薇应笑汝,汝胡局促淹他方。彩凰葳(豕与生)临紫苍,予亦鼓棹还沧浪。只今已在由求下,颜闵高风安可望。(同上)
《全集》卷十九载有阳明撰于正德三年的《龙冈新构》诗,此诗当撰于同时。
  17、《阳明先生与晋溪书》第十三书(正德十四年)
  畏途多沮,不敢亟上启。感恩佩德,非言语可尽。所恨羸病日增,近复吐血潮热,此身恐不能有图报之地矣。伏望终始曲成,使得苟延余喘于林下,亦仁人君子不忍一物失所之本心,当不俟其哀号控吁也。情隘势迫,复尔冒干,伏惟悯有。不具。(引自永富青地:《上海图书馆藏<阳明先生与晋溪书>について》,《汲古》第49号,汲古书院平成18年6月刊)
  释文:王晋溪(1459—1532),名琼,字德华,号晋溪,别署双溪老人,山西太原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由工部主事升至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运河)三年,“敏练著称”;二是平定宸濠叛乱时,“任人(阳明)唯贤”;三是总制西北边防,“功在边陲”。因此,历史上把他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据《阳明年谱》载:“先是,先生平贼擒濠,俱王晋溪先事为谋,假以便宜行事。”故阳明对王琼怀有知遇之恩。关于阳明与晋溪书,现存有三种版本:一是通行本《全集》卷二十七《续编二》所收的《与王晋溪司马》。二是嘉靖三十六年谈恺序刊《阳明先生全集》(江西赣州府上梓本,日本名古屋大学图书馆藏)之《正录》卷五末尾增补的《类刻阳明先生与晋溪书》。书前有嘉靖四十二年三月王宗沐序,书后有嘉靖四十三年仲冬吴百朋跋。据序跋,知该书乃王宗沐在舟行湘江途中,从箧中翻检到后亲自抄写的,后因惧抄本泯没,而寄友人王祯,使刻于婺州(今浙江金华)。后吴百朋见婺州刻本不佳,遂命赣州太守赵时齐重刻,并附于谈恺序刊的《阳明先生全集》后。三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单行本《阳明先生与晋溪书》。此书不分卷,无题笺,鱼尾有“阳明手柬”字样,共十五封书。卷首有嘉靖四十二年王宗沐《刻阳明先生手柬序》,卷末有嘉靖四十三年王祯《刻阳明先生与晋溪书后跋》和隆庆六年陈文烛《重刻阳明王先生手柬后语》。据序跋,知该书成书于嘉靖四十三年,由王宗沐弟子王祯初刻。隆庆六年,王宗沐又命陈文烛重新校订刊刻。此重刻本与百朋重刻本并非同一本子。比较诸本,可知通行本《全集》至少存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通行本未标明第几书,并缺第十三书(即此书),而原书及吴百朋重刊本、《明经世文编》都是标出的。第二,秩序颠倒:一是第八书末尾,从“守仁不肖”开始,原为第十二书,而通行本却置于第八书后;二是通行本第九段从“輙有私梗”到结尾,原书属于第十一书,接于缺文“奏稿一通渎览,又一通系去冬中途被沮者,今仍令原舍赍上。惟老先生面赐尊裁,可进进之,不可进已之。恃深爱,敢渎冒至此,死罪死罪!附渎”(缺五十五字)后,而通行本却独立成段。第二,缺文漏字颇多:一是第一书缺开头“侍生王守仁顿首再拜,启上太保大司马晋溪老先生、大人尊丈执事”二十七字,而多“伏惟”二字;二是第六书末尾缺“外具用兵事宜一通,极知狂妄,伏惟曲赐采择,并垂恕察。幸甚幸甚”二十六字;三是第七书多“生惟”二字;四是第八书有多处异同;五是第十书末尾缺“奏稿二通渎览”六字;六是第十一书末尾缺五十六字(见上述);七是第十二书末尾缺“外奏稿揭帖奉呈”七字;八是第十五书末尾缺“归省疏已蒙曲成,得蚤下一日,举家之感也。恳切恳切”二十一字。这些缺文漏字,可能是重刊时为校订者所删,也可能是钱德洪编订《续编》时所删。通过对这些佚文、缺文和漏字的对勘比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阳明与晋溪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阳明的政治主张。
  18、《朱张祠书怀示同游》(正德二年)
 
 灵杰三湘会,朱张二月留。学在濂洛系,文共汉江流。
释文:嘉靖二年徐珊编《居夷集》与嘉靖九年钱德洪编《阳明先生诗录》录有数首阳明居楚诗赋,但终因年久失传,不仅多有遗漏,而且编排错乱。如清康熙二十六年赵宁纂修的《长沙府岳麓志》卷六所载的《望赫曦台》(见《中国历代书院志》第四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就不见于《居夷集》和《阳明先生诗录》以及通行的《全集》本。而《全集》本所收的《陟湘于迈岳麓是尊仰止先哲因怀友生丽泽兴感伐木寄言二首》之一,《长沙府岳麓志》(卷六)题为《登岳麓》,清光绪六年李扬华编的《石鼓志》(卷三)题为《忆朱张两夫子》(见《中国历代书院志》第四册);之二,《石鼓志》(卷五)题为《朱张祠书怀示同游》,并把该诗一分为二,其中之一即本文所录四句。据笔者推测:《陟湘于迈岳麓》与《朱张祠书怀示同游》原诗均为二首,徐珊、钱德洪所见到估计只是《陟湘于迈岳麓》之一与《朱张祠书怀示同游》之大部,因二人未见到原诗,又不加考辩,故而才把两首互不搭界的诗拼合为一首。本诗说明阳明谪龙场前尚倾心于程朱之学。时,虽
 
  19、《游阴那山》(正德十二年)
  Q,
  路入丛林境,盘旋五指巅。奇峰青卓玉,古石碧铺泉。吾自中庸客,闲过隐怪阡。菩提何所树,盘涅是其偏。轮回非曰释,寂灭岂云禅?有偈知谁解,无声合自然。风幡自不定,予亦坐忘言。
    
 释文:本诗录自清顺治《潮州府志》卷十一《古今文章部·诗部》。阴那山在程乡,明属粤之潮郡,说明阳明曾履迹潮地也。正德十二年,阳明备兵征赣、闽诸寇,地与广东龙川接,程乡县知县张戬统率新民从征,或于其时登阴那山并留诗。郡城有怀惠祠之建,邹守益《怀惠祠记》称:“怀惠祠者何?潮士若民怀阳明先生之惠而祠之者也。……先生未尝履其地、施其惠,何祠尔矣?德威遐被,风教宏敷,人心感慕,自有不能已焉乎?”(《潮州府志》卷十二《古今文章部·文部》)实阳明曾入潮境,邹氏所言有误。后潮中王门弟子尚立祠宗山精舍,上祀阳明,下以薛侃配焉。甘泉尝撰记以勒之石。
 
 20、《大伾山诗》(弘治十二年)
 
  晓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水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余姚王守仁大明弘治己未仲秋朔。
 
  21、《大伾山赋》(弘治十二年)
 
  王子游于大伾山之麓,二三子从焉。秋雨霁野,寒声在松。经龙居之窈窕,升佛岭之穹窿。天高而景下,木落而山空,感鲁卫之故迹,吊长河之遗踪。倚清秋而远望,寄遐想于飞鸿。于是开觞云石,洒酒危峰,高歌振于岩壑,余响迩于悲风(后缺)
释文:本诗赋皆转录自陶宗晓《儒雅放逸——从大伾山诗石刻看王阳明及其书法》(《鹤壁日报》2004年1月30日)。诗赋皆刻于大伾山大石佛北崖下,诗碑宽1.66米,高0.93米,为大行书;赋碑高2米,宽0.88米,为中楷行书。大伾山在河南浚县。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威宁伯王越死于甘州军中,消息传到京师,皇上伤心不已,特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弘治十二年秋,新科进士王阳明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督造王越墓期间,阳明“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时,暇即驱演‘八阵图’。事毕,威宁家以金帛谢,不受,乃出威宁所佩宝剑为赠,适与梦符(指阳明‘未第时尝梦威宁伯遗以弓剑’事),遂受之”(《全集》,页1224—1225)。期间阳明还登大伾山揽胜,并挥毫写下了被誉为大伾山镇山之宝的《大伾山诗》和《大伾山赋》。诗赋皆作于己末(1499)秋天,前者落款“己未仲秋朔”,后者落款“己未重阳”,说明阳明在浚县至少逗留了一个月。诗赋除了对大伾山的赞誉外,还充溢着对人生、仕途的信心与激情,活脱脱地表现出了一个刚刚步入仕途者的雄心壮志。后人为纪念阳明,遂把建于嘉靖三十九年的大伾山东山书院改建为阳明书院,并将《大伾山诗》和《大伾山赋》手迹镌刻于书院中。1934年,有人又将阳明画像摹刻于书院墙壁。大伾山诗赋与阳明书院遗址,为我们研究阳明的早期思想以及北方王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2、《游齐山赋并序》(弘治十五年)
 
  齐山在池郡之南五里许。唐齐映尝刺池,亟游其间,后人因以映姓名山。继之以杜牧之诗,遂显名于海内。宏治壬戌正旦,守仁以公事到池,登兹山以吊二贤之遗迹,则既荒于草莽矣。感慨之余,因拂崖石而纪岁月云。
适公事之甫暇,乘案牍之余晖,岁亦徂而更始,巾予车其东归。循池阳而延望,见齐山之崔嵬。寒阳惨而尚湿,结浮霭于山扉。振长飚而舒啸,麾彩见于虹霓。千岩豁其开朗,扫群林之霏霏。羲和闯危巅而出,候倒回于苍矶。蹑晴霞而直上,陵华盖之葳蕤。俯长江之无极,天风飒其飘衣。穷岩洞之幽邃,坐孤亭于翠微。寻遗躅于烟莽,哀壑悄而泉悲。感昔人之安在,菊屡秋而春霏。鸟相呼而出谷,雁流声而北飞。叹人事之倏忽,晞草露于须斯。际遥瞩于云表,见九华之参差。忽黄鹤之孤举,动陵阳之遐思。顾泥途之溷浊,困盐车于枥马。苟长生之可期,吾视弃富贵如砾瓦。吾将旷八极以遨游,登九天而视下。餐朝露而饮沆瀣,攀子明之逸驾。岂尘网之误羁,叹仙质之未化。
乱曰:旷观宇宙,漠以广兮。仰瞻却顾,终焉仿兮。吾不能局促以自污兮,复虑其谬以妄兮。已矣乎,君亲不可忘兮,吾安能长驾而独往兮。
释文:原载乾隆《池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9,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和光绪《贵池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6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现据尹文汉《王阳明游九华山综考》(《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2)一文移录。齐山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城南5里处,离九华山约70余里,素有“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之美誉。齐山高不过百米,然自晚唐以来,即以其千姿百态之岩石、幽暝奇幻之溶洞而倍受游人青睐。到明代,齐山已与九华山并擅江南。齐山之名,一说山有十余峰,峰峰齐等,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年间(785—805),齐映任池州刺史,享有政声,且常登此山,故以其姓作山名。王阳明尝两次游齐山,并在齐山作诗赋四篇:《寄隐崖》、《游齐山赋并序》、《春日游齐山用杜牧之韵》二首。《游齐山赋并序》和《寄隐崖》作于弘治十五年第一次游齐山时,《春日游齐山用杜牧之韵》二首作于正德十五年第二次游齐山之时。《寄隐崖》收录在《全集》卷二十之“京师诗”中,乾隆《池州府志》、光绪《贵池县志》收此诗于齐山寄隐崖条下。《春日游齐山用杜牧之韵》二首收录在《全集》卷二十之“江西诗”中,嘉靖《池州府志》、乾隆《池州府志》、光绪《贵池县志》收此诗于齐山条下。弘治十四年,王阳明从长江登岸入池州境内,又经齐山至五溪上九华山。正德十五年王阳明再游齐山时,有参政徐琏、知府何绍正、主事林豫、周昺和评事孙甫同行。
 
  23、《石庵和尚像赞》(弘治十四、十五年)
 
  从来不知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翠竹黄花,说甚么蓬莱方丈。看那九华山里金地藏,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噫,那些儿妙处,丹青莫状。
释文:原载康熙《九华山志》卷九(康熙二十八年池州郡守喻成龙、李灿重辑,教授黄华、训导宗观同校),现据尹文汉《王阳明游九华山综考》(《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2)移录。弘治十四年底,王阳明循长江南下,在青阳境内登陆,游池州齐山后,经五溪入九华山,夜宿山麓之无相寺,后沿石阶上山,先抵太白祠和化城寺,因大雨而滞留化城寺,其间与化城寺西长生庵住持石庵和尚相谈甚契,遂为之作赞。石庵和尚,未详。
 
  24、《简庆公像赞》(年月不详)
 
  君敬称字,谨饬谦和,克家有子,孙掇巍科,富而且贵,尘寰几何,睹容景仰,泰山嵬峨。姻晚生王守仁拜题。
释文:录自《余姚岑氏章庆堂宗谱》(光绪三十四年章庆堂活字本)卷首。据《简卿公像赞》旁注:“莹房:六世元五,新九长子,讳俊卿,字子秀,娶邑中闻人氏,随奁三百亩,名云柯庄,就产启住石姆山,卒葬云柯塔子岭施家滩。女适王,即海日公之母,阳明先生之祖母太夫人,享年百岁。”“恺十一,新九次子,讳简卿,字君敬,赠儒林郎。生元大德十年丙午六月初八日亥时,卒至正七年丁亥二月廿九日戌时,年四十有二,配郑氏,宰相郑清之女,葬游深照面山,子二:沂四、沂五。”据王孙荣说,王华曾为《余姚上林岑氏家谱》写过序(有手迹复印件),名《浙江余姚谱世系》。此谱为余姚族人赠与广西族人者,今复由广西得来。说明广西岑氏与余姚岑氏有姻缘血缘关系。

 

关于《居夷集》和《阳明先生诗录》的考辩,详见拙作:《新发现的十六篇王阳明逸诗文考释》、《王阳明佚文汇编考释》。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