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未必论定(第二辑)

发布时间: 2013-10-19 浏览次数: 116

               盖棺未必论定

             ——高昌文献“景教”性质质疑

                 刘振宁

                 引 言

  《一五五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是英国东方学者及基督教史家阿·克·穆尔(Arther Christopher Moule)的代表作。[i]然而,大凡治中西交通史者皆知,由于该书面世较早,致使日后发掘出的相关文献未能收入。为补此阙,其中文译者郝镇华先生在译著中采用附录的形式进行了补救。

  作为附录之六的乃是“新疆高昌发现的叙利亚景教祈祷书断片”。据介绍,该文献是“德人格路·威德(Albert Grun Wedel)1902年领导德国中亚探险队来中国新疆考古,其成员李库克(Albert von Le Coq)1905年6月在高昌(即吐鲁番地区)获得此祈祷书断片四叶,其中前三叶为叙利亚文,最后一叶为以叙利亚文拼成为粟特文者。经学者们考证,此为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的景教遗书,即晚唐至

  五代的遗物。”[ii]同年,时任皇家柏林大学教授的爱德华·赛乔博士(Edward Sachau),在对文献作了些许必要的修正和学术性界说后,在《普鲁士科学院会刊》第67期上发表了文献的抄本。文献的汉译本则是“张文凯同志译自佐伯好郎所著《中国基督教研究》第一卷(1943年)。”[iii]

  而被誉为中国景教研究扛鼎之作的《中国景教》,对上述文献亦作了相似概述:“1905年夏天勒科克(A. Von Le Coq)在新疆高昌国遗址发现的景教遗物,有以叙利亚语写的景教祈祷书的断片”。[iv]

  在香港,罗香林先生在《唐元二代之景教·序篇》中较详尽地介绍了各种发现于中国境内的叙利亚语经颂文献,尤其对高昌文献的发现过程、属性与产生年代等方面给予了说明。“其所获各种语文写本中,有叙利亚文之景教祈祷书断片四页,其最后一页,且为以叙利亚文拼成为粟特语者。此类祈祷书,经学者考证殆为第九世纪末期,或十世纪初期遗存,盖即晚唐或五代时遗物也。”[v]此外,尚有《唐朝基督教之研究》[vi]、《中外宗教交流史》[vii]等论著中均对该文献的所属性质作了相同的界定。

 综上所述,高昌祈祷书的“景教”性质,似乎早已盖棺论定。然而,如此的

  论断是否客观精当,惟有依据景教性质这一评判尺度,并始终根基于文献文本,通过准确释读和全面论析文献文本之后,方可确证。



              景教之维

  所谓“景教”,究其实质乃是首叩中国大门的基督教。准确地讲,它是基督教“异端”教派,入华前被称作聂斯托利教派(Nestorianism),传入中土后易名为“景教”。唐贞观九祀(635)始传华夏,流播于大唐210载,先后受到了太宗、高宗、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等帝王的礼遇与优待,一度发展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兴盛之颠。然而,武宗会昌五年(845)的一朝灭佛,使它几乎遭致灭门之灾。自此以降,偃旗息鼓于中原大地,销声匿迹于边陲僻壤。

  追本溯源,聂斯托利教派创制于公元498年前后的波斯帝国境内,教名源自曾任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聂斯托尔(Nestorius)。尽管教派之名取自聂斯托尔,但其神学思想却并非根源于此,而是发端于四世纪小亚细亚东部及叙利亚境内的两位基督教思想家—安提阿(Antioch)教派的迪俄多尔(Diodore),以及身为迪氏弟子又为聂斯托尔恩师的忒俄多尔(Theodore)。安提阿派竭力主张耶稣基督是神而人,具有两个位格—既是上帝之子(圣子),又是凡人之子(人子)。神而人所具有的“神性”与“人性”,虽然并存和一统于同体的耶稣之内,但是彼此间只是精神上的统一,而非肉体上的统一。“耶稣基督作为人,具有自然的人的发展、人的弱点、人的需要、也有人的意志。……耶稣象其他所有的人一样,各方面都与他们没有差别,唯一的不同只是逻各斯以他的身体作神殿,仁慈地居住在他里边。”[viii]

  身为忒俄多尔门徒的聂斯托尔,在秉承师门前贤思想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倡导基督“二位二性”说和玛利亚人母说,以此跳出传统教义的藩篱,摆脱前人陈规旧矩的羁绊。尤其是在继任君士坦丁堡主教(428-431)后,对自己的神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扬,对玛利亚的身份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诠释。

  聂氏指出,“三位一体”教义中的“圣子”耶稣基督,既是神而人又是人而神,具有“神”与“人”两种属性。其神性源于“圣父”上帝,人性则来自于童贞女玛利亚。但是,“神”“人”二性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上,并各自属于“圣子”与“人子”两个不同的位格。耶稣为玛利亚感灵所生,但是玛利亚自身是人而不是神,因此从她所生者,只能是有形可见之人,而非所感之神。聂氏在其讲道文中一再强调,玛利亚“没有生育神,……她只生育了一个人,一个神的器官。”[ix]那作为盛神的肉身器皿,仅仅是一个脆弱的、尘世的、寄居着不死神灵的躯壳,或者说仅仅是承载着上帝之道。屈尊暂寄于其间的神,正是依凭这一载体所作出的奇迹和预言,来显示他超人的威力和智慧。一言以蔽之,玛利亚只可称作“人之母”或“耶稣基督之母”(Anthropotokos or Christotokos),但不可尊为“神之母”或“上帝之母”(Theotokos or Θεοτóκοs)。

  “古代把耶稣之母称为‘上帝之母’,意指‘生上帝者’。”[x]尤其到了5世纪初,这种说法在亚历山大等地普遍得宛如流通的货币一般。然而,聂斯托尔却对当时渐次隆盛的圣母玛利亚崇拜说大加批驳。他那别树一帜的异音和对传统教义的改弦更张,不仅极大地挫伤了普通大众对救世主耶稣基督的虔诚心,而且也极大地刺伤了人们对当时推崇备至的“上帝之母”玛利亚的崇敬心。当然,聂氏及其教派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背上了“异端”的臭名,受到了破门与绝伐的处治以及忍受了流离与迫害的苦痛。

  客观上讲,在公元431年的以弗所(Ephesus)宗教大会上,聂派之所以被判为“异端”,受到清算和处以绝罚,聂氏本人之所以随后惨遭破门流放,除了各宗派之间由于权利纷争,而致使兄弟阋墙甚至骨肉相残这一内讧因素外[xi],另一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聂派在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上,较多地高扬或彰显了“人”性的一面,抑制了“神”性的一面,从而危及到乃至撼动了正统教义中玛利亚那根深蒂固地“神母”地位。这一惊世骇俗的论调与创举,被正统教派视为一种异端邪说,是对传统教义的叛逆,尤其是偏离了被正统教派奉为圭臬的《西尼亚信经》所确立的“三位一体”思想。

  《西尼亚信经》乃是在325年第一次公会议上所形成的经文。该年5月,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尼西亚召开了基督教第一次公会议,以解决一些长期陷于纷争的神学和教会体制问题,特别是涉及圣父与圣子关系这一难题,以求达到规范基督教教义和巩固帝国统一的目的。该次会议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确立了“道成肉身”的基督和上帝的关系,而且开创了主教会议判决异端教派的先河。会议形成了如下的经文:“我们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有形无形万物的主。我们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为父所生(έκ),是独生的,即由父的本质所生的。从神出来的神,从光出来的光,从真神出来的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同质 (όμοούσιος ),天上、地上的万物都是藉着他而受造的。他为拯救我们世人而降临,成了肉身的人,受难,第三日复活,升天。将来必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我们]也信圣灵。”[xii]显而易见,耶稣基督的神性乃是信经论证的焦点和强调的重点,与此相反,其人性的一面则几乎全部被遮蔽,从而为提升童贞女玛利亚的崇高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就是聂氏的主张同《西尼亚信经》间的分歧所在,当然,也是聂斯托利派的“异端性”本质所在。 第一
--------------------------------------------------------------------------------

[i] 《一五五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于1930年问世。是书着力阐释了从唐贞观九年(635)至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间基督教(包括唐代景教、元代也里可温教和明代天主教)“入”“传”华土的景况和际遇。由于该书面世较早,从而使日后发掘出的众多文献未能收入。

[ii] 【英】阿·克·穆尔《一五五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p.332,p.297.

[iii] 【英】阿·克·穆尔《一五五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p.332,p.297.

[iv] 朱谦之《中国景教》,人民出版社,1998,p.192.

[v] 罗香林《唐元二代之景教》,香港:中国学社,1966,pp.36-37.

[vi] 龚天民《唐朝基督教之研究》,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60.

[vii] 楼宇烈,张志刚《中外宗教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viii] [美]穆尔G. F《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94,p.95,p.85.

[ix] [美]穆尔G. F《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94,p.95,p.85.

[x] [美]威利斯顿•沃尔克《中国景教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p.169.

[xi] 在聂斯托尔的众多批驳者中,亚历山大城的大主教西利耳(Cyril) 充当了领军人物,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先

锋。作为聂斯托尔的宿敌,西利耳瞄准这一千载难逢、一箭双雕的时机,不惜采用一切卑劣的手段,用一切可资利用的力量,孤注一掷,欲置对方于死地,从而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双重目的—既可对聂氏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之位拔帜易帜,又可趁此推行自己的基督论主张。431年的以弗所(Ephesus)会议就是在西利耳之流的蛊惑下召开的。

[xii] [美]穆尔G. F《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94,p.95,p.85.

>,p.85.

[ix] [美]穆尔G. F《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94,p.95,p.85.

[x] [美]威利斯顿•沃尔克《中国景教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p.169.

[xi] 在聂斯托尔的众多批驳者中,亚历山大城的大主教西利耳(Cyril) 充当了领军人物,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先

锋。作为聂斯托尔的宿敌,西利耳瞄准这一千载难逢、一箭双雕的时机,不惜采用一切卑劣的手段,用一切可资利用的力量,孤注一掷,欲置对方于死地,从而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双重目的—既可对聂氏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之位拔帜易帜,又可趁此推行自己的基督论主张。431年的以弗所(Ephesus)会议就是在西利耳之流的蛊惑下召开的。

[xii] [美]穆尔G. F《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94,p.95,p.85.

'Times New Roman'">,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94,p.95,p.85.

[ix] [美]穆尔G. F《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94,p.95,p.85.

[x] [美]威利斯顿•沃尔克《中国景教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p.169.

[xi] 在聂斯托尔的众多批驳者中,亚历山大城的大主教西利耳(Cyril) 充当了领军人物,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先

锋。作为聂斯托尔的宿敌,西利耳瞄准这一千载难逢、一箭双雕的时机,不惜采用一切卑劣的手段,用一切可资利用的力量,孤注一掷,欲置对方于死地,从而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双重目的—既可对聂氏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之位拔帜易帜,又可趁此推行自己的基督论主张。431年的以弗所(Ephesus)会议就是在西利耳之流的蛊惑下召开的。

[xii] [美]穆尔G. F《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94,p.95,p.85.

>,p.85.

[ix] [美]穆尔G. F《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94,p.95,p.85.

[x] [美]威利斯顿•沃尔克《中国景教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p.169.

[xi] 在聂斯托尔的众多批驳者中,亚历山大城的大主教西利耳(Cyril) 充当了领军人物,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先

锋。作为聂斯托尔的宿敌,西利耳瞄准这一千载难逢、一箭双雕的时机,不惜采用一切卑劣的手段,用一切可资利用的力量,孤注一掷,欲置对方于死地,从而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双重目的—既可对聂氏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之位拔帜易帜,又可趁此推行自己的基督论主张。431年的以弗所(Ephesus)会议就是在西利耳之流的蛊惑下召开的。

[xii] [美]穆尔G. F《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94,p.95,p.85.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